“供港食品”奇迹,这么近又那么远

时间:2012-06-25 10:48   来源:华西都市报

  近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的肉和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内地供应,在供港食物方面,国家质检总局、广东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如果这方面应用到内销方面,也可以对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所谓“失落感”多半源于比照,当太多人仍旧挣扎于地沟油、毒胶囊、可疑奶粉混杂的泥淖,“99.999%”的超高合格率,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如今,“神话”确乎发生了,虽然不在你我周身,但确乎离得不远……既然如此,“成功的经验可否复制、偶然的图景能否遍及”,便是下意识的追问。

  “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已成很多人心底的共识。然而另一方面,即便这样,也不等于每一个人遭险——支付更高昂的成本,借由更可信的渠道,总有某些群体,能超脱大环境的风险。从此角度看,港人的幸运,当不是孤立的。倘若统计高收入人群、中产和精英人士的饮食安全指数,想必也有优越的表现。审视此类“现象“,普遍的逻辑是,“购买者以更多的货币支出,走专门市场通道,购买大众市场不能确保的安全”。

  一定程度上,“供港食品”之优越,也遵从着上述路数。只是,倘若解剖与反思至此打住,无疑要令多数人徒呼奈何了:他们既无力支付超额成本,也无法进入专门市场,岂不是要继续忍受“大市场之乱”?此类担忧不无道理,可似乎忽略了“供港食品”经验的另一方面,即“公职机构充分作为,就有能力建构起相对的安全市场”。显而易见,供港食品的安全保障,集聚了多于寻常的监管资源。问题在于,此等超严格的监管,有无广泛复制的可能?

  事实上,如果以“安全”为标准,对“供港食品”的监管力度,本应是适用一切食品的监管力度。但有鉴于履职资源的有限,以及食品危机的多发,职能者最终只能选择将少数的监管力量,集中到少数领域,于是出口食品、供港食品等,才得以确保品质。复制“供港食品”奇迹的另一困境就在于,监管者无力或无心,将同等的监管力度,照搬到内销产品上。

  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供港食品”真实发生的奇迹,于我们而言,几乎是海市蜃楼般的幻景。其经验直白而明显:其一,“通过高价的专门市场购买安全”;其二,“以更严厉的公共监管确保食材质量”——仅此两点,在多数人的周身就无发生可能。终究,“香港市场”是一个有利益代言者、有集体行动力、有选择主导权的市场,不合格的供货商,先会被消费者放弃,其后会因失去准入资格,而被彻底淘汰。

  以地理为界,以独特的政策红利为基,供港食品“小市场”的管理经验,也许并不天然适合头绪万端、持续败德的内销市场。但就信念层面而言,“99.999%安全率”,可供借鉴的地方是,消费者必须自我捏合,将自身塑造成有行动力的市场势力。唯其如此,所谓市场才不仅是供方的市场,而是买方可以表明态度、推动变革的市场。(蒋璟璟)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