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比降息更重要

时间:2012-06-13 09:3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央行前瞻性地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降息有助于稳增长政策的执行,而浮动利率区间的扩大,彰显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意图,利率市场化进程将驶入“快车道”。中国证券报认为,从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意义而言,此番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比降息更为重要。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决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启动了着眼于定价机制变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已进行近20年之久。在改革路径上,基本上沿着先外后内、先贷后存、先商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商业银行利率自主决定权的顺序推进。

  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外币市场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自由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了我国现在及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当前外部资本流入减缓、通胀趋弱、资金偏松,银行已经具备一定风险定价能力,市场中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和结构也日益丰富,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基础已经具备。

  央行此番降息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刺激企业信贷需求。但是,降息属于短期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利率市场化能使利率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长期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使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兼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效。

  央行宣布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后,在75%的贷存比红线和揽储压力之下,许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上浮存款利率,以争夺日益宝贵的存款资源。中国证券报认为,银行净利差收窄,将迫使商业银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信贷投放的粗放扩张模式,其他经济主体也需改变经济行为。

  一是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以往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以获取大型国企的综合资源,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问题。在存贷款利差收窄后,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银行将倾向于向能承受更高贷款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

  二是改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国有企业、各级地方政府是我国信贷资源的主要需求者,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较突出,经济行为也缺乏利率弹性。他们通常将资本的可得性置于首位,而忽视资金成本的高低。利率市场化将抬高国企和地方政府的借款成本,倒逼这些财务软约束主体改进经济行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够产生利润的项目中去,避免阻滞我国经济的调结构进程。

  三是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经营方式更加集约化,这将倒逼许多融资主体转向直接融资。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进步,类似于中国石油等高信用等级的大型央企目前已基本上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和股票市场融资实现其资金需求。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市场,我国金融融资结构也将逐步改变。

  此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央行完善宏观调控、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治标不治本,只有不断地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根源,并且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要相辅相成,在推进汇率市场化的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化解资本大量涌入涌出。在4月份央行宣布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区间后,央行又推动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一步,这两项改革的陆续推出,将使价格型调控在货币政策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上种种功效,都是单纯降息无法有效实现的。

  应该看到,作为转轨经济体,中国目前仍有部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公司依赖国家的最终担保,经营决策存在道德风险,对资金成本不敏感,利率传导机制弱于发达国家。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银行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防范化解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并为存款人提供充分保护。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