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天里,山东省莱芜市、湖南省邵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惜。
6月10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山东湖南黑龙江三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的紧急通报》,要求各地各校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止学生溺水的各项工作,提醒、督促家长在暑期、节假日、周末和放学后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这有助于防止或者减少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也是政府和学校加强自身职责所在。
但是,深究一层,这几起悲剧大多因“游野泳”而引起。有关部门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堵”,让孩子们远离江河湖海。有没有“疏”的措施跟进呢?得力而有效的疏导,意味着正视孩子们在炎炎夏日渴望游泳的意愿,意味着正视城乡缺乏正规游泳设施的现状,意味着正视在引导游泳活动中还存在不少盲区。
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真能被学生溺亡的悲剧触动,相信会有很多办法解决学生游泳的问题。现在的社会财力物力不知道要比过去强多少,搞些游泳设施当不在话下。豪华高档的戏水场所多了,但不以满足普通百姓消暑纳凉和健身锻炼为第一目的。正规的游泳场所数量太少或消费不起,会逼得一些学生和百姓去“游野泳”,发生了溺亡事故没有人承担责任,只怨学生自己不听话。其实,这是全民健身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理由长期漠视。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已建有各种体育场馆100多万个,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不平衡,如何提供满足城乡百姓健身纳凉且有安全保障的游泳设施,还很迫切。教育孩子认识到与大自然搏击的精神和气魄不可少,也要懂得“水火无情”。16名学生同日溺水而亡,教育部门发一个紧急通报远远不够,只有引起全社会重视,采取长效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悲剧重演。(王继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