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衣裳共云天”,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盛赞足与天上的彩云媲美。
在贵州省博物馆,一款苗族迁徙服诉说着这个民族在历史的岁月里曾经拥有的辉煌:肩部的红色几何纹饰,代表祖先曾经居住在田园肥沃、山川秀丽的长江以北的广袤大地;后背配饰一块方形背牌,黑色边框代表固若金汤的城池,象征祖先曾经创建过繁华兴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镶绣的3条红色纹饰,分别代表祖先迁徙途经的黄河、平原和长江。
如今在贵州,苗族妇女仍喜穿绣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绣花草为主,色调素净;黔东南以绣花鸟为多,色调较浓重;贵阳、遵义、黔西一带则喜挑鲜艳的彩虹图案;黔西北喜挑较大的几何彩色图形。
贵州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李黔滨说,“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苗族同胞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向您展示色彩斑斓的服饰,在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里,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如何能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奇葩?贵州省博物馆使我顿开茅塞。苗族服饰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它的艺术创新,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经过接触、混杂、分裂、融合,按照人类造物的需要,通过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逐渐完成的,并具备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苗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凸显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不仅是穿在整个民族身上的外部标志,它还具有规定婚姻能否缔结的功能,而且与婚嫁习俗息息相关。这正是苗族通常所说的“认衣服开亲”。
贵州苗族地区,陌生的青年男女在节日、集市、村寨相遇,凭辨认服饰就能从纷杂的色彩中找出本支系的姑娘,明确求偶的对象。
剑河县久仰苗族至今仍恪守先祖遗下的族规,不准伤害雉鸟。在其姑娘的服饰中,额头上装饰的“飘头排”,实际上恰恰是一根做工精细的银雉羽。
服饰犹如无字的史籍,在贵州博物馆珍藏的不同苗族支系的服饰里,还忠实地记录下了苗族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洪水滔天的故事,谷种来源的故事;记录了故乡的山水、邑聚、水田以及水田里的螺蛳;还记录下了近代的重要历史事件。
从总体来看,苗族服饰还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时至今日,面对国际流行文化的冲击,苗族民间服饰仍对世界服饰业的发展起着借鉴、继承、改良、发扬光大的作用。李黔滨说,“在欧洲国家的许多博物馆里,同样收藏着不同年代的苗族服饰。目前,世界流行的服饰设计要符合现代人心理视觉需求,不是为了传统而传统,只是因为传统中确实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使服饰既体现传统又不失现代感,还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视觉需求。苗族民族服饰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对世界服饰文化与时尚潮流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