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进一步推进交通、能源、防灾减灾体系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有效缓解”转向“基本适应”或“适度超前”,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并重、建管并重和科学发展,从为经济发展配套服务转向引导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一、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以人为本和畅通快捷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加快建设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的客货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综合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1.海峡西岸港口群。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区位优势,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三地、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煤炭矿石、工业港区四大港口运输系统,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大型临港产业聚集区服务的能力。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加强闽江沿岸城市内河码头和陆岛交通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福州、厦门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吞吐量达3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1200万标箱。
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通过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整合,扩大规模,提升水平。重点建设东渡、海沧、嵩屿、石码、招银港区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作业区,后石港区大型能源、化工深水泊位,配套建设全天候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的出海航道,以厦(门)成(都)、厦(门)沙(县)两条高速公路、赣龙厦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厦门港开拓纵深腹地,落实港区联动政策,利用综合优势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把厦门港建成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为特色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福州主枢纽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江阴港区以西部作业区大型集装箱码头、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为主;罗源湾港区以可门作业区、将军帽作业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为主;闽江口内和松下港区分别以长安、洋屿作业区内贸集装箱运输和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泊位为主。建设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2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闽江口通海航道。积极参与全国大型干散货物流的港口中转储备布局,以福银和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鹰厦两条铁路带动福州港开拓纵深腹地,把福州港建成以大型干散货运输中转为特色的国家主要港口。
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打破行政区划,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南、北岸港区建设。湄洲湾北岸依托LNG项目、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等项目,带动秀屿港区开发和东吴港区的起步,并配套扩建湄洲湾大型深水航道。湄洲湾南岸依托福建石化基地、泰山石化物流,建设大型石油化工泊位和液体散货物流中转储备基地。以泉州区域经济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湖作业区国内集装箱中转运输和秀涂作业区临港工业泊位,浚深泉州湾5万吨级航道。以泉(州)南(宁)、湄(洲岛)永(春)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和漳泉肖两条铁路带动湄洲湾港开拓纵深腹地,把湄洲湾(南、北岸)港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和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
宁德港。以吸引大型临港工业布局建设带动港口开发,重点依托三都澳大型深水港资源,近期起步开发建设三都澳城澳和溪南港区,配套建设大型深水公用航道、港区的疏港路网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积极推动宁(德)上(饶)高速公路和宁(德)衢(州)铁路的规划与建设,为加快港口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把宁德港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并积极向综合性、跨区域服务的港口发展。
漳州古雷港。配合古雷半岛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开发建设古雷港大型深水泊位,建设疏港公路、铁路和口岸联检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古雷港区至武平高速公路,促进港口腹地开发,合理开发东山、诏安、云霄等其他港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2.快速铁路网。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支线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全省铁路网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大容量的铁路大通道,融入国家铁路网,强化与国家干线铁路的联系,使福建从国家铁路网络的末梢变为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省内“二纵三横”铁路环网,统筹规划建设福州、厦门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逐步实现全省主要港区、重要工业基地通铁路,形成连接各大经济区、开拓纵深腹地、加强区域协作的铁路网络。加快推进由温福、福厦和厦深铁路构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快速铁路通道,开工建设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龙厦快速铁路通道、连接中北部地区的向莆快速铁路通道,加快改造提升横南、鹰厦、外福、漳龙和漳泉肖铁路,支持利用多元化投资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开展永(安)长(汀)、宁(德)衢(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省铁路进出省通道增至6个以上,铁路正线里程达到2500公里以上。
3.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以加快建成骨干通道、提高公路等级、完善公路网络、扩大通达覆盖面、增强普遍服务为重点,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的沟通衔接多种交通方式、区域性运输主体等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三纵八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配套建设高速公路支线和连接线,实现各县(市)一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逐步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重点建设龙岩至长汀、浦城至南平、泉州至三明、永安至武平、宁德至武夷山(闽赣界)高速公路,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二期,莆田至秀屿、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以及中心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等;积极推进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厦门海沧至漳州、松溪至建瓯、永安至宁化、莆田至永春、漳平至永定、古田至闽清、漳州至永安等高速公路和疏港高速公路支线的前期工作,适时建设。普通公路要加快“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的建设改造,逐步完善干线公路布局。重点建设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厦门东部跨海通道、福州湾边大桥、泉州晋江大桥、厦门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以及市县行政中心通往高速公路、机场、沿海港口和重要旅游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的主要公路,积极推进湄洲岛、泉州湾跨海通道等大型桥隧工程的前期工作。到2010年,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二级以上公路进出省通道增至20个以上(其中高速公路5个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
4.航空港。进一步整合民航资源和完善机场发展布局,建设武夷山机场二期工程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三期,续建三明支线机场,进行现有机场的通航安全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推进宁德民航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机场设施能力,增加开辟国内外新航线,扩大服务领域,提高综合运营能力。到2010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能力达2000万人次以上。
5.口岸建设。支持申报设立泉州晋江机场和连城冠豸山机场两个空港口岸。扩大开放福州港的罗源港区、可门港区和松下港区口岸,以及牛头湾码头、湄洲湾东吴港区、泉州石井码头、漳州古雷港区、宁德三都澳港区等海港口岸。到2010年,争取我省海港口岸外贸吞吐量和国际集装箱完成量分别超过1.5亿吨和1000万标箱。
专栏六:海峡西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关概念
▲“二纵三横”快速铁路网:两纵是指: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漳州-潮州-深圳-香港沿海快速铁路;整合与改造提升横南铁路、鹰厦铁路、龙梅铁路,形成北接浙赣铁路干线、南接京九铁路干线的纵向铁路。三横是指:福州-江西-北京铁路;厦门-龙岩-赣州-湖南-重庆铁路;莆田(福州)-三明-江西向塘铁路。
▲“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一纵”:即沈海高速(福鼎—诏安);“二纵”福州至诏安公路;“三纵”长深高速(松溪—武平)。“一横”京台线(浦城—东吴港区);“二横”宁武线(宁德湾坞—武夷山);“三横”福银线(闽侯—邵武);“四横”泉南线(晋江—宁化);“五横”厦成线(厦门—长汀);“六横”厦门至三明公路(厦门—沙县);“七横”云霄至武平公路;“八横”漳州—华安—漳平—永安公路。
▲“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八纵指省道S201至S208;九横指省道S301至S309的绿色通道建设。
二、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按照优化结构和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本省煤炭、水电等能源资源,充分利用良好的深水港条件,大力引进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省外、国外能源资源,加快发展核能利用,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坚持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以高压输变电主网架为重点,完善输配电网体系,建设坚强可靠的现代化电网。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开展节能工作,强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社会。加强能源战略储备和能源应急保障工作,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我国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1.电力。把电力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加快电力产业化发展步伐,以电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电力结构调整,优化电源点布局,加快负荷中心电源建设。利用沿海港口条件和厂址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港口火电厂和核电站。重点建设福建LNG总体项目一期(包括LNG接收站和输气干线,及其配套的莆田、晋江、厦门东部三个燃气电厂和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五个城市燃气管网工程)、福建核电站一期、宁德电厂一期、可门电厂一期、江阴电厂一期、尤溪街面水电站、后石电厂7号机组、华能福州电厂三期、罗源电厂一期、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宁德洪口电站项目。积极做好龙岩坑口电厂二期、宁德电厂二期、可门电厂二期、泉州南埔电厂二期、永安火电厂改扩建、漳平火电厂改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获批。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电力装机结构比例为水电33%、煤电54%、气电11%、风电2%。
2.电网。坚持电网与电源相协调,扩大电网规模,优化电网结构,合理电网布局,结合大型电源送出需要和加强受端骨干电网的要求,加快全省500千伏大环网和220千伏输变电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促进发输配电协调发展,各等级电压电网配套衔接;加强与周边省区电网的联系,争取国家规划扩建福建与华东电网、新建福建与南方电网的高压、特高压联网工程,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努力把福建电网建成与电源协调发展、满足用电需求、结构坚强合理、等级层次分明、运行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稳定的现代化电网。重点建设沿海重负荷区500千伏主网架向闽西北延伸电网工程和中心城市的500千伏变电站。新建海沧、东台(福州南)、泉州北、惠泉、漳州、三明、南平、宁德、龙岩、连江等500千伏变电站,扩建福州500千伏变电站。到2010年,全省500千伏线路达到3884公里,500千伏降压变电容量达到1780万千伏安。
3.新能源。贯彻《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加强新能源资源调查、勘探和评价,优先开发技术比较成熟、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前景比较好的新能源品种,近期以风力发电为重点,兼顾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建设平潭风电二期、漳浦六鳌风电二期项目,加快推进莆田、古雷、东山、霞浦等风电项目和延平沼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0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
4.能源储备。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增加资源储量,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加强调控,合理利用我省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建设一批规模化煤炭生产基地,全省煤炭年产量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尽可能延长本省煤炭稳产期。加强省际和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开拓省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和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利用我省沿海深水港条件建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争取国家布点建设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和规划建设沿海输气(天然气)、输油(成品油)管道建设,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增强能源储备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按照统一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加快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江海堤防。继续推进“五江两溪”干流为重点的江河堤防工程和洪水预警报系统升级改造,建立健全防台风预警预报系统和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巩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健全完善城市防洪体系。续建闽江下游南港北岸、闽江上游沙溪段防洪二期、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汀江流域防洪三期等防洪工程,新开工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防洪排涝、闽江上游建溪防洪工程、富屯溪防洪工程和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二、三期等防洪工程。加快中心城市排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强内河综合整治,强化中心城市防内涝能力。继续推进县级城区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莆田木兰溪南北洋平原、晋江市晋东平原、九龙江平原等排涝工程。继续推进海堤加固四期工程建设,启动海堤加固五期、六期工程,完成保护千亩以上外海段的海堤强化加固工作,提高我省抵御风暴潮的能力,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洪防潮工程体系。
2.蓄水调水。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在流域中上游和水资源紧缺地区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中型水库,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基本框架,新增库容5亿立方米。加快规划建设闽江“北水南调”工程和九龙江调水工程,建设一批具有跨区域、跨流域、跨时空调节功能的大中型蓄、引、调节水利枢纽工程。重点建设仙游金钟、长泰枋洋、德化碧坑等三大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连江黄岐半岛、莆田平海湾、漳州东山和古雷等一批海岛与半岛供水工程。
3.水利除险保安。继续推进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建设,启动水闸除险加固工作,到2010年基本消除重点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的安全隐患,全面完成各类病险库加固任务,实现95%以上大中型水库和水闸的正常运行。重点建设惠女、东方红、亚湖、东溪、三溪口、岭里、溪西、金涵等40个大中型病险水库及九龙江北溪水闸、云霄漳江水闸等加固工程。
4.渔港(避风港)。重点建设石狮祥芝、连江黄岐、晋江深沪、东山大澳、福鼎沙埕、霞浦三沙、泉州崇武、诏安赤石湾等中心渔港和福鼎嵛山和秦屿、霞浦西洋和石湖、罗源迹头、石狮东坡和梅林、莆田石城和秀屿文甲、云霄山前、东山澳角等一级渔港,建成一批二、三级渔港。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国家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为重点、以海岛型渔港、二级渔港和三级渔港为基础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
5.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重点抓好东山、长乐、福清、平潭等50个县(市、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合龙加宽、老林带更新改造、沙荒风口治理、农田林网和红树林建设等,加强高效防护林体系建设、低效低质林改造、红树林引种驯化等示范工作,调整优化树种结构,不断增强防护林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创新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强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敖江、木兰溪流域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城镇周边景观林、交通要道护路林和其他重点区位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至2010年,建成海岸线上多功能、多效益的绿色屏障,生态公益林面积保持在全省森林面积的30%以上。
6.农林牧渔病虫害防控。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加快建设森林病虫害预警控灾体系,重点建设林业检疫御灾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救灾物资贮备中心和生物防治药剂生产基地,初步形成设施相对完善、应急反应快速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控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无害化处理设施、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系统和出口基地无规定疫病区等工程,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能力、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建设水产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以省级“三合一中心”为中心,以海、淡水病害防治研究站为技术依托,以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县水产病害防治站为基础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体系。
7.森林火灾防治。重点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加大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阻隔带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和航空护林灭火站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生物防火林带4.2万公里,开设防火隔离带2万公里,建立专业、半专业扑火队100支,每10万公顷有林地发生火灾(火警)的次数不超过10次。
8.灾害性气象预警救援。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平台,完善适应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决策服务快速反应机制,拓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服务。重点建设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系统,在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特种观测系统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9.地震灾害预警救援。继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观测台阵和GPS观测网,对部分地震监测台站进行优化改造。完善震灾预防系统建设,严格新建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加强震灾预防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地震应急避险预案,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步建立地震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援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加快修订和严格实施新建住房特别是公共场所和主要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到2010年,全省大中城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10.地质灾害预警救援。开展全省土质滑坡机理、地质灾害成灾降雨量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专项研究。继续深化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和预警系统,督办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搬迁任务,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到2010年基本建成省级、设区市级和重点县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数字福建”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应用、保障安全的发展思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网络,加快IP技术为主用户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采用多种接入方式,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全省政务信息网,健全政务网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重点新闻网、社会保障网等重点网络建设,有计划建设部门虚拟专网,大力推进政府部门内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和网上公共服务。规范标准,整合和建设信息资源,推进信息的公众服务和应用,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工程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推动宽带进村。加快发展系统集成服务,加强信息服务产品开发和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数字福建”的应用水平。
福建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福建省“十一五”能源建设规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