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目前全省秋收生产基本结束,圆满实现了丰收的粮食颗粒归仓的预期目标。
这似乎是平常事,但每一个龙江人都深知这个成果的分量有多重,这个成绩的取得有多么不容易。因为今年秋收生产困难之大、挑战之大超出以往。
“三难”当前
秋收挑战为历年之最
2012年金秋,粮食大省如期迎来了丰收的果实——省农情统计,全省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可达1250亿斤以上,实现“九连增”目标。
然而,丰收的喜悦也夹杂着烦恼——进入收获期以来,全省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多雨天气。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1日~10月2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159.3毫米,为近20年来秋收期降水量最多的一年。同时,受台风“布拉万”影响,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等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不同程度出现倒伏,一些倒伏严重地块只能人工收割。进地难、机收难、晾晒难,秋收战役面临严峻考验。
省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告诉记者,由于机收效率降低,劳动力用工价格上涨,加之运输和晾晒成本增加,全省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成本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上涨。水稻、玉米、大豆亩收获成本分别达到224元、158元和44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4元、70元和5.50元,斤粮收获成本分别增加0.150元、0.065元和0.018元。
上下一心
攻坚克难打响“秋之役”
困难面前,一个声音让龙江上下团结一心:一定要把丰收的果实全部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
农业部领导对我省的秋收生产高度重视,多次询问了解秋收情况,并派督查组深入到佳木斯、鹤岗等有关市县实地督导,帮助我省联系调入外省收获机械,出台扶持外省到我省机收的4000万元补助政策。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秋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和加快秋收进度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两次下发明传电报,对加快秋收专题部署。省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并要求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抢收快收的良好氛围。省政府专门成立秋收生产指挥部,农业、财政、粮食、水利、交通、公安、石油等相关部门协调动作,合力攻坚。各市(地)、县(市、区)党委政府都把秋收生产摆上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及农口部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推进。
为激励各地抢收快收精收,10月初,省政府安排660万元专项资金,对收获难度大,秋收完成时间早、标准高、效果好的市县给予奖励扶持。各地也都结合实际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开设绿色通道,对跨区作业运载收获机械的车辆,免收过路费、过桥费,确保各地秋收机械运输及时到位、跨区作业无阻。富锦市对倒伏水稻人工收获每亩补贴50元;对新改装的水稻收获机械实际作业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每台补贴2万元;对村集体建设晾晒场每亩补贴100元;对从外地调入水稻收获机的中介人按收获面积给予1000元到3000元奖励。绥滨县拿出750万元,对人工收割倒伏水稻的每亩奖励150元,对改造收割机每台补助2万元。
为强化督查指导服务,省农委专门成立6个秋季农业生产督导服务组,全委先后共有620人次深入到103个县(市、区)督导,帮助农民改装收获机械、宣讲扶持政策、指导粮食晾晒、提供粮食价格信息。各地也都成立了秋收督导工作组织,加强服务。
分类收获 科学抢粮颗粒归仓
从9月中下旬开始开镰,到10月末全省大田收获全部结束,今年我省秋收生产历时一个半月,比常年延长半个月左右。特殊的气候条件,令今年的秋收生产成为近年来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年,但令人欣慰的是,终于实现了颗粒归仓的预期目标,夺取了农业生产最后战役的全面胜利。
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回顾秋收战役的全胜,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措施得力,缺一不可。各地在秋收中,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抢收快收,对平岗地能用机收的,一律采取机收,提高收获效率;对一些坡岗地、边角地等不适合大机械作业的地块,采取人力和小型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收获进度。哈尔滨、绥化等主产市县,优先收获受台风影响倒伏的水稻、玉米,以防籽粒霉烂和发生鼠害;佳木斯、鹤岗等地,则对低洼有积水地块,边抢排积水,边发动人力,突击抢收快收。
据统计,收获高峰期,全省日平均出动劳动力600多万人次,出动各类收获机械近10万台套;全省近8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出动联合收获机械7170多台(套),昼夜奋战,歇人不歇机,机收面积达2055万亩;农机部门共指导各地改装农机具1000多台(套)。
与此同时,外省的跨区作业,犹如雪中送炭。收获关键期,在农业部的协调下,安徽、江苏、内蒙古、河南等10个省区,共有13000多台水稻收获机支援我省,参与跨区作业,有力地加快了水稻收获进度。
值得深思 抢粮大战凸显薄弱环节
几经磨难终获成功的秋收之役,带给粮食大省的反思也很深刻。采访中,一些农业干部纷纷表示,至少有五点体会和启示,令大家感触颇深。
一是农业基础建设仍需加强。今年秋收之难,难在前期雨水多,田间积水大。究其原因,自然降水多是客观因素,但田间排水渠系建设不够、农田水利建设不足,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旱能灌、涝能排,这一田间生产的理想模式,与现实的差距之大再一次通过灾害凸显。
二是农业机械力量仍显不足。今年秋收期间,我省从省外调入的水稻收获机械多达13000台,凸显我省收获机械力量不足,特别是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少,收获机械配备不够合理,轮式多,履带式少,遇到极端气象条件,大机械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今后不仅要大力发展水田合作社,还要科学配置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三是农村田间道路亟需建设。产粮大省却没有服务于粮食生产、收获、运输全过程的基础设施支撑,秋收之役让大家再次发出感慨。由于大型机车无法进入田间地头,一些地方出现收获完的粮食无法及时装运出来的问题,只能靠人背肩扛,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管理难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省农区,农村田间道路建设还基本处于盲区。
四是晾晒场地及烘干设施亟需加强。今秋,许多地方粮食收获后,没有晾晒场地,收获的粮食只能存置于田间地头。烘干设施不足,农民仓储压力增大,也给到手的粮食增加了保管风险。这提示粮食大省,必须重视和加强晾晒场地和烘干设施建设,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储藏、适时销售、丰产丰收。
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仍需提高。从今年秋收看,越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收获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进度越慢。相反,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地块,收获进度快、标准高、效果好。现实给人们又上了一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灾害能力,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