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俺村儿农民真领教科技的魅力了!经专家手伺候过的地儿就是不一样:西瓜亩产1万多斤不说,玉米被大台风‘布拉万’吹过,都没咋地,照样‘倍儿直’,你再看其他的,让台风吹得贴地皮儿了……”刚刚收拾完秋儿的双城市水泉乡三邻村党支部书记高希英,听说记者要采访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三邻村的示范园区,全称“双城市省级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区”,是2012年省农科院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实施科技共建的重点项目之一。这样的园区,全省共有五个,分别位于双城、兰西、克山、富锦、嫩江。五个园区,由省农科院和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五市联手打造;五个园区,分布在全省不同积温带,包涵粮食高产、棚室生产、结构调整、加工增值等多种农业经济发展类型。
同步启动建设五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在我省还是头一次。本着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原则,省农科院举全院之力,实行“一个研究所牵头,多个研究所参与”的机制,全力推进;园区所在市县同样高度重视,立足高起点站位、高标准建设、高效能发挥,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全力支持。一年来,省农科院科技人员驻村蹲点工作2万人次,落实新品种、新技术50余项;一年时间,五个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仅一个生长季,在科技的强力催生下,五个园区都捧出了沉甸甸的秋,唱响一曲曲各有特色的增产增收金曲。
依托区位优势,双城园区在种植高产玉米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瓜菜生产。针对当地紫长茄采收期短、经济效益低现状,农科院专家采用的老株剪枝再生栽培法,将“一种二收”的神奇捧在人们眼前:亩产从4000公斤提高到5500公斤,亩效益至少提高3000元。园区内的4000亩玉米,通过“良、深、保、高、防、控”的高产高效模式栽培,大灾之年尽显高产高效本色,在台风“布拉万”带来的狂风暴雨中,依然屹立不倒,比周边地块增产30%以上。
采用“农民合作社+公司+科研单位”一体化运行机制,兰西园区高效牧草种植的示范带动效果非常突出:5000亩紫花苜蓿,通过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杂草防除、适时收获和贮存等高产优质技术集成,每亩干草平均产量达650公斤,高产地块达到800公斤,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达到国内一级草水平;不仅实现亩均纯利700元的高效益,还探索制定了我省紫花苜蓿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以军民共建科技支撑结构调整为特色的克山园区,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现代化大农业为发展方向,园区建设面积为8779亩,其中马铃薯1800亩、玉米1065亩、大豆1900亩、高粱3000亩、小麦980亩、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区34亩;各作物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科技支撑的大农业,回报的是大效益。秋后测产结果表明:基地马铃薯原种1代平均亩产量2585.5公斤、最高亩产量达3670.5公斤,原种2代平均亩产量2417.5公斤、最高亩产量达3998.5公斤,仅马铃薯种植就可实现纯收入436万元;粮食作物总产716.27万公斤,实现增产163.57万公斤,直接效益641.66万元;千亩酿酒专用高粱绥杂7号,亩产量达503.33公斤,亩均增收109.9元,直接经济效益201万元。
以院、县、企三方合作为基础,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嫩江园区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核心,破解药残障碍,调整种植结构,打破连年种植大豆的单一经营模式,水稻、玉米、牧草齐上。通过采用省农科院自育的06-213水稻品种,园区实现了第五积温带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新突破,高寒水稻亩产达到528.9公斤,为黑河地区种植结构调整闯出了新路。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锦园区,将水稻文章做深做透。亩产800公斤超级稻栽培技术示范区经现场实地测产,亩产达802.3公斤,实现了我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小面积单产的新突破;水稻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通过壮秧、叶龄诊断、综合植保、井水增温等技术配套集成,平均亩产达679.4公斤,比2012年富锦全市平均亩产增加24.3%;其辐射带动的周边40.5万亩农田,共实现增产5370.3万公斤,为农民纯增收1.43亿元。示范区利用水稻育苗大棚进行的袋栽食用菌高效栽培,取得了每栋年创收入近2万元的佳绩,为全省水稻育秧大棚的二次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张农民灿烂的笑脸。富锦市长安镇务本村水稻合作社负责人田其权说,“以往水稻育秧大棚净闲置了,今年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棚内复种食用菌技术,可让我们挣大发了。十个棚,经过二次利用,一年多挣了十五万多元,明年我们要把合作社的近百栋大棚都利用起来。”
“示范园区不但富了农民,让农民学到了技术,还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高希英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儿谁要是掌握了点技术,都掖着藏着,不告诉别人,如今看到省城来的专家这么无私地帮助我们,毫无保留地教我们,大家受到教育,都变得无私了,有了新技术、新体会也学会了互相交流,邻里关系也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