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引领珠三角“软城市化”新趋向

时间:2011-01-21 10:57   来源:新华网

  执政理念民生化、空间布局生态化、城市生活人文化、经济结构“软性化”——这一悄然发生的伟大变革,正在开启珠三角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的新时代。

  “软城市化”这个全新理念的提出,描述了南中国沿海地带城市化的新趋向,反映了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正以“幸福广东”为目标,发展理念开始产生转折性变化。

  开启“软城市化”时代

  2010年,广州入选由《瞭望东方周刊》采用中国城市幸福感评价体系评出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十二五”开局之际,广州老城的蜕变给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借鉴。

  沿着广州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往西,上世纪90年代由于脏臭被迫深埋地下的荔枝湾涌不久前重见天日,将沿线仁威庙、文塔等10余个古迹连缀成一条游览线路。古色古香的游船在绿榕的根须、石拱桥的倒影间行驶,游人可以望见整饬一新的居民区和小广场上怡然拉着二胡轻唱粤曲的老人。

  这里原来是一条用来掩盖臭涌的嘈杂马路。荔湾区提出打造“文化荔湾”“低碳荔湾”“智慧荔湾”“幸福荔湾”的目标后,区域内“软城市化”和城市转型便拉开了序幕。

  荔湾区委书记周亚伟说,“四个荔湾”实际上是围绕民生、幸福,重新构架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标志着荔湾在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一种转型,同时也意味着荔湾城市文化的重建和城市软体结构的重建。

  ——2009年至2010年10月,荔湾区完成39条河涌的截污,河涌清淤总量达58万立方米。同时,约有67公里的河涌堤岸完成了综合整治,绿化整治面积达70万平方米。

  ——2006年至2010年10月,荔湾区改造危房、破房63.52万平方米,拆迁腾出的地块大多用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共新增开放式城市公共空间18万多平方米。

  ——2006年至2010年10月间,荔湾区投入超过14亿元,整理文化元素、修缮文化遗存、保护城市记忆、建设特色商业文化街区。陈家祠、沙面、上下九步行街、聚龙村古村落等的面貌为之一新。

  ——2006年至2010年10月间,荔湾“退二进三”,从向工业要生产力转向向文化、服务要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上迅速“变软”,旧厂房变身设计室,旧仓库成了网上交易场,以白鹅潭为中心的滨水创意产业带、以中心老城区为依托的“广州设计港”初具规模。

  “执政理念民生化、空间布局生态化、城市生活人文化、经济结构‘软性化’,这是荔湾‘软城市化’的核心,也是整个广州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山大学学者蔺志强说。

  求治“大城市化病”

  荔湾区的变化是广州巨变的缩影。“‘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从赛事角度看,亚运会是终点;从城市角度看,新生活是起点。创造新生活,发展方式要变;建设幸福广州,我们的执政理念要变。”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对记者说。

  云山珠水旁的广州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城市急剧扩张后,与国内不少城市一样,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人文气息减弱、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足等工业化、城市化病症。

  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市中轴线大调整、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整顿治安、治理珠江……广东省提出广州要建成引领广东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亚运会在广州的举行,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迎接亚运会的6年就是广州下大力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转型的6年。

  “关键是城市化思路和方向的根本性转变,不再是工业至上、GDP优先。广州人的幸福感要来源于这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内在文化。我们正在通过重建产业、重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0年前11个月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7.7%;过去两年新建污水处理能力相当于历史形成的污水处理能力之和……广州的人居环境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变。与此同时,网络问政、预算公开等举措正在推动广州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

  “这几年广州变化特别大,我们在这里生活的舒适感提高了。”广州市民袁璟说。

  在广东省委近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来自广东各地的干部在参观考察广州后表示,广州“到2010年一大变”和“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等目标已基本实现。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了“2010年度广州个人生活感受公众评价”,结果显示,广州受访市民对于个人生活状况的可接受度达八成五。与此相关的另一项调查则显示,94.2%的市民愿意留居广州。

  展现变革的力量

  2011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全会所作的施政报告中,40次提及“幸福”,要求摆脱“唯GDP”的政绩观,建设“幸福广东”,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州的突破性变化在广东引发了强烈带动效应。深圳市主要领导称,学习广州经验,深圳将在办赛事、办城市、惠民生、促转型上有新的动作。佛山市主要领导表示,“十二五”时期要阔步走进“民富市强幸福佛山”。

  在广东,一条绵延2000多公里的绿道已经贯通珠三角。在有形的绿道上,百姓们骑着单车享受生活的闲暇;而在无形的“政务绿道”上,“网络问政”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百姓打分在一些地方成为衡量公务员业绩的重要依据……

  一系列举措表明,广东对城市化的目标评估发生了由“硬”向“软”的转变。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将发现,在未来的城市竞争跑道上,决定输赢的绝不是楼层的高低,而是创新能力的高低;绝不是楼宇有多少、人口有多少,而是这个城市的幸福指数;绝不是人的需求的压倒性存在,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果说新政绩观的话,那一定是经济快速发展与民生福祉的高度统一。这一理念的变化,对广东,特别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珠三角区域意味着主要城市将会对产业、空间、执政文化进行持续调整,一个更为注重人居、文化、公共平台、民意评价等城市软性结构的新城市化时代正在开启。”暨南大学经济学者杜金岷说。

  从这一趋向中,专业的智库机构发现,从珠三角往北,穿越长三角、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至堪察加半岛;从珠三角往南,过雷州半岛、海南岛,直抵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能量正向这条“财富轴”集聚。珠三角城市化变局将对这一经济能量的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将进一步推动经济能量在粤港澳区域的集聚。

  “幸福广东”已从广州云山珠水间起航。当变革的进程达到新的高度后,粤港澳区域将会集聚更多的能量。(记者杨春南、蔡国兆、王凯蕾)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