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3日在第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表示,中国境外投资在外围经济乏力中依然保持高增长,1至10月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境外投资581亿元,同比增长29.8%,预计全年境外投资总额再创新高。
据悉,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2300多家中外企业报名参加12月3日至4日举行的第四届外洽会。
业内人士认为,在对外投资规模加大、方式灵活趋势下“微利模式”仍是进入高门槛国家的利器,但应警惕当地政治、人文差异等潜在商业风险。
穆虹在洽谈主旨发言中介绍说,实行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投资容量已达4248亿美元,2011年当年境外投资74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8.5%,非金融类境外投资6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012年尽管世界经济乏力,中国境外投资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1至10月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境外投资581亿元,增长29.8%,预计全年境外投资总额将再创新高。
穆虹表示,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除能源矿产以外,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也加快国际投资。二是投资地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境外投资已经分布在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双边投资机制日益完善,政府之间围绕投资合作的交流更加活跃。三是投资方式灵活多样,2011年向投资所在国交纳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22万人,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东道国一起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对外投资首要考虑的是风险,对于增速不减的中国境外投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会长张国宝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某个具体项目可能很好,但是放在全局看可能就有市场风险。还有政治风险,如近期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华为在美国投资受阻等案例,就说明国外对中国走出去还是有些偏见,动不动就和国家安全挂上钩,但实际并非如此,其实是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这些风险不可小视。此外,国与国之间关系、宗教习俗、文化背景等方面也存在风险,走出去也是有代价的,应该吸取教训,注意规避风险。
他同时也表示,虽然存在保护主义的阻碍,但是总的趋势来看,西方国家还是越来越看重、欢迎中国来投资,因为这对解决当地就业、刺激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从本届洽谈会国外参展商报名参与的踊跃程度就可看出来。
在投资洽谈会现场,记者发现,引资方不仅介绍当地投资优势,还重点解释当地潜在商业风险。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区投资局称,加泰罗尼亚闹独立的声音近日又屡见报端,其实,该区作为西班牙经济最突出地区,政治风险没有想象得那样大。
同样是欧债危机重点国的爱尔兰,当地投资官员没有避讳投资不利的风险,他们对记者表示,由于英国和申根国家签证不通用问题,影响了华企高管在当地落户的热情,这在日后亟待政策突破。
美国代表则是引用美国政府叫停的三一集团投资风电场项目,代表数十个州政府的商业组织“美国各州驻华协会”轮值会长史文生说,三一集团的案例说明,要充分与地方政府沟通,以防范美国联邦政府制造出的麻烦。
内华达州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代表彭士杰说,前期策划好投资方案,要把州政府当帮手,比如避开敏感地段投资,因为州政府会了解当地情况,他们重视就业,不像联邦政府只重视国防安全。政党选择也很重要,比如民主党为主的州政府对环境要求更高。
许多已进入海外市场数年的中国企业经营处于微利,甚至还未盈利。他们将短期逐利变成了次选目标,而更看重进入新市场,学习新理念,逐步融入当地人文和商业环境。
华北工控荷兰分公司总经理吴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制造企业在欧洲投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眼界变宽,作为世界工控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目前公司在欧洲处于微赢利阶段,其实在欧洲多数中资企业赢利状况都不理想。
他说,在中国,制造业只重视效率和满足当时市场需要,而在欧洲,客户则需要超前的产品和方案,起点被欧洲市场拉高。“如果一款产品被欧洲市场接受,就代表了一个标准,在中国国内市场和其他市场也能很快打开销路。”
同样状况发生在上海建工集团,该公司3年前投资1亿欧元和荷兰皇家开发公司沃克维塞尔集团在鹿特丹共同开发了“欧华城”商业地产项目。上海方负责人日前对记者说,预期利润率将大大低于国内,不过应该可以维持7%至8%的年均固定回报率,在荷兰的项目力图保本并实现微利,目的是为日后更多参与当地市场活动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