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中国经济:企稳信号显现仍有增长空间

时间:2012-11-05 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天津11月4日电 (庞无忌)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整体低迷和复苏乏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走势和结构调整将对全球产生较大影响。4日在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主题论坛上,多位专家齐聚一堂“会诊”中国经济,分析矿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此间表示,从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销售等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企稳的信号已显现。

  经历连续的探底回落后,巴曙松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会出现温和反弹,但总体上难以出现大规模、迅速明显的反转信号。

  他提醒,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暖宏观、冷微观”的格局。宏观指标会逐步向好,但是微观盈利可能难以同步改善,企业盈利或继续下降但降幅会逐步收窄。

  从宏观政策的力度来看,巴曙松认为,类似2008年“4万亿”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难再现身。

  他解释,本轮危机下,经济增长只是逐步地放缓,而不似2008年末出现的全面崩溃;同时在没有明显放松政策的情况下,当前房地产销售的迅速回暖和房价的回升迹象,都有可能令政府对房地产泡沫更谨慎;加之,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处于高位以及通胀压力等因素决定了中国政府仍将采取较为温和的策略“稳增长”。

  巴曙松指出,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处于寻找可持续增长空间和发展中枢的过程中,更多的重点是放在保持温和、平稳增长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在会上表示,虽然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下行风险隐现,但中国经济前景乐观,并正在实现“软着陆”。据其预计,2013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8.3%、通胀压力则料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与巴曙松意见一致,该代表也认为,中国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很小。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带来的危机。

  他表示,降低投资,同时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是中国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中期挑战。他建议,未来中国政策方向以刺激消费为主。

  与上述两位专家意见相似,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关键是充分挖掘其内需的巨大潜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曹远征分析,从今年全球总需求角度来看,其中新增需求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扩大内需对世界经济和供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了降速的趋势,但其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启,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约51%,距离发达国家75%的城镇化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曹远征分析,城镇人口中只有35%是城市的常住户口,剩余15%是流动人口,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

  曹远征说,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经济以8%的左右的速度增长十年以上问题不大。(完)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