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抛出了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的论点,此论一出,网上一片质疑声起。从报道来看,林没有解释他提出的论点,只是强调,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以及1977年的韩国较为类似,据其判断,中国未来能继续以8%的速度再持续增长20年。 .
尽管中国经济目前遇到了很大困难,但林毅夫的这个观点并非是一时兴起,至少从去年开始,他就在各种场合说过。应该讲,以林的学养和在经济界大佬的地位,虽然他没有对其观点做过多阐释,但肯定不会是胡说。笔者也认为,以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优势、发达的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再释放制度改革的力量,在未来二三十年保持年均8%的增长水平,并非不可能。
不过,这必须建立在经济能够再平衡的基础上,否则还按目前的发展方式,不但不可能再造一个经济增长奇迹,即使铆着劲儿动用全部资源保持10年的经济高增长,其所导致的后遗症迟早会爆发,并吞没经济增长的成果。对此,林毅夫也很清醒,他曾说,中国还要调整其内部经济结构,不能长期拥有大额贸易顺差,并需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现时很多大型银行只向高收入人士提供服务,而不少国企都获得政府资助,因此中国应对金融体系和电信等行业进行改革,防止垄断。此外,中国需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本次论坛上,他也强调,只要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是具有包容性的,其增长率当然是越高越好。
包容是什么?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的再平衡。普遍的一个看法是,中国过去30余年的经济高增长,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失衡为代价的,如过度依赖出口与外部需求拉动制造业发展,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投资增长,私人投资相对疲软;过度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收支结构失衡;过度依赖东部沿海地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过度依赖城市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失衡等等。这一系列失衡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国民所得不多,致使对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多年都启动不了。
中国的发展方式是所谓粗放式发展,即靠牺牲资源和环境,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来谋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说,在改革初中期,这是必要的,因为那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蛋糕,而对一个资本高度稀缺和技术高度落后的国家来说,要吸引外资和技术,就必须用优惠的条件,包括压缩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那么,在蛋糕做大后,特别是我们自身的资本也有剩余,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时,还以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失衡为代价,就成问题了。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中国经济再平衡的任务。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持续深化更是把此任务的紧迫性凸显了出来。
首先,金融危机打破了中国经济对外需的高度依赖。这在今年表现得尤其鲜明,随着各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推行保护主义,中国未来的出口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其次,在危机初期实行的4万亿投资计划,其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步显现,主要是恶化了投资和消费的矛盾,加剧了产能过剩,挤压了民企生存空间,并导致房地产等出现泡沫。对于这一点,林毅夫也没有回避,他在总体肯定4万亿大规模投资帮助中国摆脱危机的同时,也指出房地产可能是这一计划的副作用,不过他把原因归之于货币政策的宽松,而不是财政政策本身。第三,危机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倾向,类似限购、限贷的政策对长期的经济发展,及制度改革并无益处,增大了今后改革的难度。
从林毅夫的思想看,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偏向于乐观。笔者也希望如其所言。但上述分析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若要再造一个20年的高增长,必有赖于自身再平衡难题的解决。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20年8%的速度增长说的是年均,它并不排除在近一、两年甚至若干年经济处于一个相对低增长的态势。(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