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变保险屡见不鲜 买银保产品缘何不“保险”

时间:2012-07-17 13:58   来源:东方网

  去银行存款,工作人员多会向储户介绍一种分红式的“存款业务”,称利息高且保本。不少储户禁不住诱惑签字,稀里糊涂中存单变成了保单,而这种“存款业务”就是银保产品。实际上,银保产品姓“保”不姓“银”,它是由银行代销的一种保险产品。

  那么,银保产品到底是什么?它到底适合哪类人群投资购买?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江城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揭开笼罩在银保产品头上的迷雾。

  现象:

  稀里糊涂存单变保单

  最近,家住武昌民主路的蔡爹爹有些郁闷,他本打算去银行存钱,结果稀里糊涂地签字办成了保单,现在想取出来,却面临上万元的亏损。

  今年5月,他在水果湖一家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办理存款业务,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称该产品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无风险,3年后即可领取本金和利息,还可赠送一份10多万元的保险。

  蔡爹爹被工作人员所说的高利息吸引,在对方的指引下,在两张单子上签了字,单子上的其他内容,均由工作人员代替填写。然后,新开了一张卡,把3万元存了进去。直到本月初,细心的老伴才发现,蔡爹爹拿回家的“3万元的存单”是一家寿险公司的保单。后来到银行咨询,蔡爹爹购买的是5年期的银保产品,若现在退保可能损失上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的确有些老年人在银行存款,然后“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产品。记者在调查中还碰到一例,一位老人在买了保险后,回去对家人说:“今天我不光存了款,银行还送了我份保险。”

  其实,老人购买的就是银保产品,而且是一次性交清,当老人急需用钱,想提取“存款”时,才发现,“取款”并非易事。

  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存单变保单纠纷不断。造成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关系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销售人员未明确告知产品属性,只是一味强调高收益,这是引发消费者最为不满的主因。

  那么,银行为何热衷代销保险产品呢?业内人士透露,银行看中的是不菲的手续费。记者了解到,不同的金融产品,其销售佣金也不同。比如银保产品,银行可以获得的佣金一般为3%左右,而代销基金,一般只有1.5%,甚至可以低于1%。

  而随着竞争加剧,各家寿险公司暗中较劲,导致手续费水涨船高。2001年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手续费大概在1.2%-1.5%,2005年左右达到3%以上,去年最高的甚至超过4%。手续费一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提成也相应提高,“有些银行的业务员通过卖保险一个月能挣上一年的工资。”

  探因:

  保险产品为何会亏损

  家住青山的王先生说,2009年,他在青山的一家银行主动购买了1.3万元的5年期银保产品。2010年3月1日开始分红,第一次分红269.96元;2011年分红231.58元;今年3月1日,分红101.04元。

  王先生说,头两年分红200多元,虽说收益低于1年期定期存款,但比存活期还是高不少。不过他不明白的是,为何保险产品的分红一再递减?

  据一家国有寿险公司代理业务部负责人介绍,银保产品与单纯的金融理财产品不同,它是保险而不是单纯的理财产品,多是投资型的保险险种,而投资就可以产生分红。因此,它最大的卖点是“保障+收益+分红”。记者了解到,银保产品大致可分为:意外医疗消费型、定期还本保障型、理财分红型三类。现在银行销售的,多数以理财分红型的产品为主:满期还本+多于储蓄的利息,年利率在2%~6%不等,一般保险满期在10年以上,缴费期为一次性趸交或者三年/五年/十年分期交付,保险期限可达15或20年。

  举例来说:以一款分红型保险产品为例,每年交费 1万元,交纳 10 年,共交费10万元。若被保险人生存至15年期满时,累计可领取满期保险金11.99万元。若其间被保险人身故,最高可给付身故保险金35.97万元。此外,由于此险种为分红类产品,可根据每年的分红情况有一定的红利金。

  一家寿险公司的负责人说,相对于传统寿险产品而言,除了给予生命保障外,它还具有较强的投资功能。一般会把投保人所缴付的保费,按照不同的比例分为两个账户:一是较少部分保费进入保障账户,用于保障功能;其余较多的部分进入投资账户。而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账户。当然,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风险则由客户自己承担。

  至于为何购买的保险每年分红递减甚至亏损?该负责人说,银保产品除了合同约定的保障外,收益和分红往往来自于股市、基金、债券等投资。而中国股市这两年来不景气,因此,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多亏损严重。也因此,就导致保险产品出现低收益或者亏损。

  业内:

  适合长期保障资金购买

  虽然银保产品遭受不少诟病,但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近1.5万亿元,其中银行销售的保费收入达7500多亿元,已经超过半壁江山。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寿险人士说,只是由于银保产品销售和售后不透明,投诉居多,才导致银保产品谈“虎”色变。寿险公司为了冲业绩,销售带有误导,大多只谈高收益避谈风险,导致客户在面对账户现值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直接导致大量退保的出现。

  水果湖一家银行的负责人说,投资者不要购买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在购买基金、外汇、期货、投资连接保险等风险产品时,一定要谨慎。尤其是周期一般为5年或10年的银保产品,购买前一定要保持冷静,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不要被较高的预期收益迷惑了双眼。

  记者从多家寿险公司了解到,银保产品多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群设计的,并非人人适合。主推的银保产品以分红险和万能险为主,相对更适合有中长期闲置资金,且有较强保障理念的中高端客户购买。因为无论是一次性缴清还是期缴,一般银保产品期限至少为3年以上,满期为5年、10年、15年不等,是中长期理财的较好选择。

  不过,寿险公司推销产品的方式值得改进。昨日,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指着营业厅内的多种金融产品告诉记者,如今的营业厅如同一个金融超市,这里有理财、证券、基金、保险、黄金等多种投资产品。“银保产品其实不必遮遮掩掩,要让费者明明白白购买,就如同证券开户一样,即使投资者炒股亏损几十万元,也没有人来找银行扯皮的。因为,他知道股市有风险。如今的银保产品,就没做到这一步。”她说。

编辑:米广强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