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财经国家周刊》、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今天这个院士论坛“中国创造”我就简单地讲两个观点。第一,“中国创造”的基础在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出需求,“中国创造”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体系、产业生态环境,“中国创造”真的是空中楼阁。第二,“中国创造”要为提升“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是脱离中国制造去追求什么虚无缥渺的“这是我创造的”。那么它的产业基础是什么呢?对于中国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起到切实提升作用没有?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探讨的。
第一个观点是“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产业基础,为“中国创造”提出需求。我们知道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已经提出“再制造业化”,按中文的表述习惯就是“重振制造业”。美国我们都很清楚,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要振兴,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看来可能是更多地和高端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要扩大出口,在五年内使出口翻番,使美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竟然如此重视制造业。
我们以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制造业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因此,我想我们应该考虑“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什么贡献?首先就要看“中国制造”提出了什么需求,除了美国日本提出“制造要重视亚洲”,法国提出重振制造列了三大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食品工业。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不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包括传统产业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竞争,我们市场的重心都会发生调整和转移。
再有,2009年底,我们发展中心外经部对50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调查:下一步是要转移出中国还是继续向中国投资?绝大部分都说要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他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产业配套环境还有投资环境的改善。尽管最近有一些对把中国政府采购和自主创新政策绑在一起有一些不满,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看到了中国产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因此,到一些地方我也问他们,我说外国的制造业是不是在迁出中国?在东南沿海确实在低端的迁出,比如到越南、柬埔寨,但是他们发现除了当地劳动力比较低廉以外,当地政府的配套环境、产业条件也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他们要回来那我们也不接收了,只能到中西部去。所以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国创造要适应我们的产业结构,如果脱离我们的产业结构说我创造什么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和中国发展阶段的,不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和中国发展水平的
在有些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技术层次比较高、人力资源层次也比较高,这种地区鼓励他们发展创造——“中国创造”,但对相当多的中国地区,传统产业非常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非常沉重的地方,虚无缥渺地去“中国创造”这恐怕就要脱离产业需求了。当然,我们希望中国产业分工能够从国际低端向高端进军,但是这种传统产业是符合中国发展产业阶段的,是符合中国劳动力禀赋密集地区的。这时候我们“中国创造”为他们做什么?我们一定要关注我们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禀赋地区、不同结构层次地区对“中国创造”提出的要求。这是非常要紧的,我觉得对这一点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不同环节的技术改造,这对我们的“中国创造”提出了什么需求?我们要好好研究,比如我们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在不断变化,这个顺序就是在研究我们不同的战略层次、不同禀赋对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什么要求?我个人认为就是节能要求和信息技术对现有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是具有巨大利益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两个观点看起来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点“中国创造”不能忽略“中国制造”的产业优势,要为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自己创造的引领。反过来就是要为“中国制造”的产业提升进行检验,否则“中国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沾沾自喜于某些品牌、某些企业在国际排位进了几百强,但是后来我们发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高,无非是靠某些指标一堆算出来的。但是真正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包括今天在这里所谈到的格力,还有我在南方看到的很多民族企业中比如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等等,这些企业真的创造出自己的核心关键技术了。
我们反过来看,前一段我们对富士通的企业管理大加抨击,但是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品牌却能让很多国际企业都来让他代工呢?关键是他的处理技术。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有很大的企业,将来的“中国创造”是脱离自己虚无缥渺地弄很多东西还是实实在在地提升我们自己制造业的实力呢?我们制造业的基础太雄厚了,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产业配套体系如此之完整,产业配套体系如此之好。否则,1500家外商企业为什么要把研发中心转到中国来?他们的公司战略在发生变化,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这三个本地化就使我们“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