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时间:2010-09-26 11:15   来源:新华网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决策层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等思路是明智之举。及早关注这些长期深层次问题,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不少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入5000-6000美元阶段后,出现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一现象被称为“拉美陷阱”,又称“中等收入陷阱”。

  汪涛还谈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对中国来说并不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人均财富、增长基础、发展布局、保障体系、创新能力和贸易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说明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事实。从历史维度和全球范围看,这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共性。

  汪涛分析说,中国人口数量是日本的约10倍,而人均GDP远低于日本。中国经济近年的高速增长不能忽略基数低的因素,30年前中国人均GDP不足300美元左右,目前则接近4000美元。

  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进程和面临的挑战时,汪涛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显著,使相当数量的人口摆脱贫困,也保持了较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改革思路、增长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谈到,政府部门对经济资源强有力的支配作用使得中国在应对危机方面很有效率,同时也要承认这种模式带来的某种“挤出效应”,部分影响到民间、私营部门的活力。

  汪涛补充说,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目共睹,成果得到普遍认可。进入后危机时代,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也比较准确,比如在去年底就开始考虑信贷收缩的问题。她也提醒决策层应戒骄戒躁,关注全球和本国经济产生的结构性变化,适时作出政策调整。她认为,宏观调控不应过度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追求每个季度经济都很平顺,这样可能阻碍经济“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

  汪涛在采访中还谈到,国家如同个人,不追求物质利益不现实,但仅追求物质利益又不全面。回顾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过强调解放生产力,解决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重大转变。但当下中国各层管理者应在注重GDP数据的同时,逐步将就业、环保、民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管理评价体系中,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

  关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影响力不断提升,对话语权和决策权的诉求不断增加,同时被要求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问题,汪涛认为,考虑到中国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全球占比,中国的确是一个大国。正因如此,中国应该优先考虑本国发展问题。

  不过,汪涛也谈到,随着近年中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要承担国际责任也是无法回避的。但她认为,责任和权利应该对等,中国也应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汪涛指出,从历史和现实看,尽管世界各国经济力量都在增强,但相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必然规律。全球范围内不仅是中国,新兴经济体整体实力都在上升,必然对旧有格局产生冲击,这需要国际间的磨合和协商。(记者谢鹏)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