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通胀的警惕应提升而不是下降

时间:2010-08-06 10:11   来源:新京报

  随着“蒜价贵过肉价”、“猪肉价格连续六周快步上涨”、“7月份50个城市鸡蛋价格累积上涨10.2%、创下历史新高”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加上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甚至是某些由政府指导或者政府定价的商品价格,如景点门票、银行跨行取现手续费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正如央视《新闻1+1》中指出的,“涨价”已经成为市井间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俨然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与涨价信息对应的是,目前研究机构普遍看涨7月通胀,认为7月份CPI再创新高没有太多悬念。尽管如此,主流机构基本上都认为在今年通胀并不会演化为一场“危机”,即使8月份CPI仍进一步攀升,只要未越过4%,就不足为虑,下半年整体通胀下行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农产品和钢铁的价格分别经历了一波强劲的上涨和下跌,由于两者分别代表中国主要的食品价格和主要的工业品价格,这就让如何评估未来的通胀前景,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事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的通胀问题存在着很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体内隐藏着通胀的因子,随时可能爆发;从短期看,通胀仍是温和可控的,特别是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

  谈到工业品价格走势,就不得不考虑国际因素。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二次去库存的影响下,国际有色金属在二季度经历了比较大幅度的回落。中国一些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的价格也跟随出现了调整,铜、铝、锌价格下降的幅度普遍达到20%-30%。但是这一幕在最近出现了逆转,随着美元的持续疲弱、特别是进入7月份之后,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各种有色金属的价格都出现了普遍的上扬。

  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投资,管理层对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定调,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政策和新兴产业规划政策的紧密出台和近期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都引发了投资者对投资增长的预期。而在国内流动性已得到改善的背景下,新一轮工业品通胀已经开始酝酿———实际上,钢铁价格自7月中旬之后即出现了明显的止跌反弹迹象。

  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无疑预示着一定的通胀压力。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尽管与美元贬值、投机、气候等因素不可分割,但供求基本面的紧张更是为这一轮上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库存下降、粮食主产国减产、恶劣天气,再加上下游需求强劲,都使得农产品通胀具有长期演化的趋势。

  由于食品在CPI中占据约四成的权重,这使得气候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对通胀的影响,要大于经济的热度,这就要求必须对气候灾害提高警惕。另外,从猪粮比的周期性演变规律来看,下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悬念不大,而预计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会持续较长时间,在明年乃至更长时期内,都将成为通胀水平的主要威胁之一。当然,对于国内农产品价格,投机因素亦在推波助澜,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姜你军”,无不是流动性四处冲撞的结果。

  如果从长期的视角来看,随着人口红利衰竭下劳动力成本抬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投放的天量货币的发酵,中国对通胀的警惕应该提升而不是下降。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