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酬比重下降”蕴含的风险

时间:2010-05-13 13: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华全国总工会官员日前表示,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新京报》5月12日)

  其实,“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并同时构成这种下降原因的,不只是资本报酬比重的上升,也包括政府收入比重的持续增加。10年前的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3%,但到了10年后的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已接近7万亿元,增长了6倍,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20%。

  众所周知,在GDP这个“大蛋糕”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政府拿走得太多,必然意味着“劳动报酬”所能拿到、分享的将更少、更微薄。就此而言,劳动报酬比重所以持续下降,不仅在于资本的强势——如张建国所说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也在于政府权力的强势——一方面,面对政府的种种汲取行为(如征税、收费、罚款等),普通居民劳动者缺乏必要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不断增加的巨额政府收入如何合理使用、充分回馈民生,以便更好地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劳动者同样也缺少有效的监督制衡能力。

  “劳动报酬比重下降”及其所预示着的劳动者权益和地位的弱势,显然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首先,从收入分配角度看,这将导致整个社会各种“分配性冲突”的加剧。比如,劳资纠纷、收入争端的增多,“据前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因收入分配和保险福利问题引发的劳动纠纷占劳动纠纷的65%以上”。

  而从进一步看,这种社会风险,实际上还包括对整个社会长远内在发展动力和源泉的潜在严重挫伤。劳动实乃一切社会财富所以能被创造出来的根本源泉和基础性动力——没有劳动,一切财富将无从谈起,更无所谓收入的分配。而“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的现实无疑又意味着,在各种分配要素(权力、资本、土地等)中,“劳动”参与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趋边缘化,变得愈来愈无足轻重、不值钱。这种情势下,劳动及劳动者应有的体面和尊严,势必极大受挫,不再被人们看重,甚至成为摒弃、逃避的对象。有调查显示,在10~20岁的青少年中,最受青睐的职业是老板或商人(19%),其次是公务员(17.5%),而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

  这种劳动价值的式微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反过来势必又会恶化社会收入分配的乱象——如有媒体日前总结的“五色收入”——除了合法的“白色收入”(即劳动收入)和金色收入(财产性收入)外,或者非法、或者不德、或者性质暧昧的黑色、血色、灰色收入,正在大行其道。然而,我们需要迫切追问的是,在如此五色炫目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劳动不再光荣、体面,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是否会从此渐趋枯竭?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