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欺诈门”折射美国金融监管复杂图景

时间:2010-04-21 09: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专电(财经观天下)高盛“欺诈门”折射美国金融监管复杂图景

  新华社记者谢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近日对高盛集团及该公司高管法布里斯·图尔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其涉嫌在一种次贷衍生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中存在欺诈行为。鉴于高盛在金融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大力推行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环境,这一事件在全球被高度聚焦,一度引发市场明显震荡,更折射出金融监管呼声中美国金融和政治领域各方角力所展现的复杂图景。

  控辩之争

  目前公开材料显示,高盛“欺诈门”始于一桩在2006年启动的CDO(抵押担保债券,又译担保债务凭证)交易。根据这一产品的设计和交易安排,一家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无关)会因为这一CDO产品中相关标的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获利,德国的一家金融机构IKB和美国的一家资本管理公司ACA则相反,会因为相关资产价格的上涨而获利。

  事实结果是,作为空方的保尔森公司最终获利约10亿美元,多方的两家公司则累计亏损同样金额。这一产品由高盛应保尔森公司要求设计并销售,其部门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直接负责相关业务。在这过程中,保尔森公司对标的债券组合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桩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涉及CDO、CDS(信用违约掉期)等多种债务风险转移、组合和对冲工具,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材料指出,高盛作为这一产品的设计者和交易撮合者,在关键信息的披露上,存在“实质性”的误导和隐瞒行为,导致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不知道交易“对手方”就是参与债券组合选择的保尔森公司。如果投资者知晓保尔森公司既作为“中立观察员”又作为“竞争对手”的关键信息,是不会购买这一产品的。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起诉书长达20多页,其间列举了大量细节,包括相关产品的分析,高盛、保尔森、ACA等关联方在此案中的角色、投资策略及往来文件以及当事人图尔的个人邮件等各种证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库扎米在公告中说:“这一产品是新颖且复杂的,但其骗术和(利益)冲突是简单而老旧的。”

  不过,高盛在迅速反驳这一指控后,又作出跟进声明,认为该指控“在法理上根本不成立,且与事实不符”。高盛还强调了四点关键内容:高盛也在交易中受损;交易各方都是“专业选手”,高盛已经披露了广泛的信息;尽管保尔森参与了债券组合选择的讨论,但最终“定案”是由最大投资者ACA作出的;高盛确实没有告诉ACA交易对手方是保尔森公司,但这是符合市场惯例的。高盛还说:“任何投资者的损失,乃整个行业总体表现欠佳所致,并非因某些证券最终被选入参考组合,亦和这些证券是如何挑选无关。”

  目前控辩双方各执一词,保尔森公司、ACA以及图尔本人也都三缄其口。这使此案疑云重重,耐人寻味。质疑高盛的人士指出,高盛在这一交易中的亏损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在设计和出售CDO时,高盛这样的做市商往往会“自购”一定份额,以便于推销,而其头寸风险可以借助其他金融工具得以对冲。

  但也有观察人士认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材料不尽翔实,对不少疑点没有给出合理解释。例如,最初作为类似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进入此案的ACA,如何最终成为最大投资人?高盛内部是否存在高管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不匹配的问题?有美国媒体猜测,之所以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民事诉讼,而不是由司法部以刑事罪名起诉,和控方证据不充分有关。另有市场传闻说,证券交易委员会内部对起诉高盛也存在分歧。

  《华尔街日报》1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讨了高盛事件中合成CDO产品的特质。认为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机构间针对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对赌”,因此双方应该是“愿赌服输”,高盛并无不妥。

  市场之见

  高盛事件一出,美国股市、债市,国际汇市、大宗商品市场都出现明显震荡,美国银行类股更遭到抛售。

  从目前盘面看,各类资产市场基本消化了这一事件的短期负面影响。纽约股市19日出现反弹。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上涨73.39点,收于11092.05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39点,收于1197.52点。前日深跌的高盛股价也出现反弹。20日,亚太地区多数股市也都出现震荡反弹行情。

  对于高盛事件,华尔街的分析师纷纷发表了观点和预判。有机构认为高盛的财务基本面很好,因此这一事件对于其股价的影响是短期的。

  奥本海默公司甚至认为,如果其他金融机构也受到指控,高盛股票可能因为利空因素提前释放转而被追捧。瑞士信贷集团的观点则是:如果出现针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立法,高盛的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部门的收入和盈利水平将受到影响,这部分收入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占到高盛总收入的38%。

  美国银行下属的美林证券分析团队判断,高盛和监管当局最后达成民事和解,“花钱了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样高盛的直接损失应在10亿美元左右,不算重大损失。但该机构也认为,这一事件对高盛行业声誉的负面影响难以估算。

  深层话题

  高盛事件并非简单的金融欺诈案例,其“样本”效应巨大,背后展现的美国金融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更值得关注。美国的风险分析行业知名人士克里斯托弗·惠伦分析说,在这个领域中,买方一般不太会主动起诉做市商,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诉讼将吸引公众注意力,可能为其他遭到损失的投资者索赔“打开大门”。

  时下,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已经进入立法辩论程序,国会众议院去年12月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众议院版本,参议院预计数周内投票表决这项法案的参议院版本。目前代表各党派和支持团体利益的参议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论战。院外游说团体的公关工作也是紧锣密鼓。而总统奥巴马及其幕僚在各种场合传递出这样的信号:金融危机华尔街难辞其咎,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必须强化。奥巴马宣称,如果国会最终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不包含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内容,他将行使否决权。

  正因为如此,有观察人士将高盛案件解读为奥巴马政治棋局中的“一步棋”,其效用在于帮助奥巴马在金融改革问题上获得民意和国会的更多支持。美国媒体《政治周报》刊文说,如果人们在谷歌上搜索“高盛”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关键词,其结果中会包括一则由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付费刊登的“华尔街改革”的宣传广告。巴克莱银行分析报告则说:“高盛被起诉的时机恰到好处,也许并非巧合。”不过,白宫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都对此猜测予以否认。

  高盛风波还传及欧洲。根据公开资料,在此案中遭受损失的两家机构IKB和ACA,一家是曾获得政府救助,后被出售的德国金融机构;一家和荷兰银行存在金融往来,而荷兰银行的部分资产曾被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因此,在次贷危机爆发时,IKB和ACA的损失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欧洲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

  为此,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呼吁英国金融监管机构也展开相关调查。他称高盛是一家“道德破产”的投行。而德国政府一名发言人则对当地媒体说,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将要求美国同行提供详细的情况通报。

  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高盛事件已经成为金融危机中的一个鲜活案例。借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起诉书,可以窥见在整个次级抵押贷款业的利益链条上,各种风险如何借助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被切割、打包、转移;与此同时,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并最终爆发,从而酿成“大祸”。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