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也是我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政策迟早也有一个退出的问题。”
数据显示,自2008年年中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6.82—6.83附近,没有变化。分析人士指出,这正是周小川说提到的人民币“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
周小川的本次表态,被认为是中国官方对人民币升值的一次明确信号。
此前,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曾对人民币升值表示,“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来看,升值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交换中获取更多利益,对国家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应当是长期、缓慢 且逐步升值的过程”。
对于人民币升值,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曾旗帜鲜明的指出,“如果我们继续实行这样的人民币低估的政策,不仅会引起国际上的一些不平衡和贸易的纠纷,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得我们自己本身国内市场的开发缺乏足够的动力。” “还是那句话‘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即使美国人不对我们施加压力,我们自己就可以无限期的拖下去吗?我想是不能的。”
人民币低估是多种经济失衡的关键
通过本币汇率低估促进出口和古老的重商主义思想有关。重商主义流行于18世纪的欧洲,其中心思想是通过政府干预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赚取金银等货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严厉抨击重商主义,倡导自由贸易。英国从此确立了自由贸易的宗旨,并持续繁荣200多年。
兴盛于二战之后的出口导向战略,其实是重商主义的复活。它的宗旨也是通过政府干预促进出口、限制进口,赚取外汇。它在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陷入困境。
本币汇率低估是促进出口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就采用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方式促进出口。
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真实含义其实很简单,就是:央行高价收购外汇。换句话说,央行对用美元、欧元、日元购买中国产品的欧美日消费者、企业进行补贴。在人民币低估的货币环境下,中国大量的财富白送给欧美。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印钞票,导致中国政府持有的外汇购买力急剧下降。中国因为人民币低估,要吃两轮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欧美消费者和中国出口企业占了人民币低估的便宜,总有人为之承担代价。承担代价就是中国的非出口企业和老百姓。央行通过多印人民币收购外汇,导致人民币通货膨胀。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近2万亿美元。央行为高额外汇储备多发人民币10几万亿。新增人民币是2008年之前房价高涨、消费品物价上涨等经济现象的重要推手。不过,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天天抱怨的房价和人民币低估之间的这一关系。人民币低估让出口企业患上依赖症,一旦外部订单下滑,出口企业就难以支撑;人民币低估也让内需市场缩小,因为人们的购买力被挪给欧美消费者……总之,诸如输入通胀、高房价、低内需、经济结构不合理、蚁族等种种经济现象,都或多或少与人民币低估有关。
人民币升值越早越好
对人民币币升值的担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日本《广场协议》恐惧症。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参与《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衰落。实际上,日本经济当时已经被老龄化以及政府的重重管制拖死,日元升值并不是日本衰落的原因。同时参与《广场协议》的还有德国,德国经济并未受到马克升值的冲击,反倒有所发展。
2、 对出口企业倒闭的担心。的确,人民币升值会让出口企业受到一定冲击,但是,随着升值所带来国内需求的增加,出口企业可以更多地转向内需。 2.4万亿外汇储备可以动用起来,降低国内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并可以减轻中美贸易失衡。2.4万亿外汇储备可以购买121亿吨美国小麦、可以购买1万架波音747飞机……
3、 对国际游资的担心。国际游资进入中国赌人民币升值的传闻起自2006年,但是这些年来,人民币有几次小幅升值,但从来没有出现所谓的国际游资套利。因为中国的资本项目并未放开,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条件并不具备。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主要目的是购买中国的廉价资产,这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炒作。
2002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800亿,居世界第二;2003年外汇储备达到4032.5亿美元; 2004年外汇储备6099亿;2005年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10663亿美元……2010年2月,外汇储备达2.4万亿美元。
每一次外汇储备猛增,都有学者呼吁人民币应尽快升值、尽快实现汇率市场化。但是,近10年过去,人民币升值和市场化的步伐非常缓慢。尽管以上顾虑并不成立,但它们却在困扰着决策者。但是,越推迟决策,就会越让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因素扩大化,从而越不敢决策。天下没有永远低估的货币,越早决策越有利,否则将被汇率问题拖入更深的泥潭,直至没顶。设想人民币在2003年就实现汇率市场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将比现在健康得多。
(本文来源:荆楚网作者:邓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