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民企海外并购的“被崛起”之惑

时间:2009-12-16 10:16   来源:新华网

  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夜还是“小角色”的中国民营企业,2009年不得不对是否并购昔日的竞争对手甚至是行业领袖做出选择。

  若非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有十年造车历史的吉利想要与“全球最安全汽车”坐到谈判桌上,肯定还要再等几年甚至几十年。

  十年前花64亿美元购得沃尔沃的福特汽车也没有想到,沃尔沃再度标价出售,应者寥寥,因为金融危机令全世界车企自顾不暇。但中国车市一枝独秀,2009年中国汽车销售激增超过30%。

  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净利润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0%。与此同时,港股的复苏也让吉利拥有海外并购的资本。

  “吉利的股价已从最低的0.15港元回升到每股将近4.5港元,吉利的总市值已恢复到300亿港元以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其实(买沃尔沃)不是钱这个层面的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相比欧美市场,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更像金融海啸冲击中的一个安全岛,这种此消彼长为类似的收购行为创造了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中国的高储蓄率,加上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活跃,这段时间是中国企业家利用金融危机进行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的非常关键的时间窗口。”

  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最新发布的《中国崛起:海外并购新领域》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共完成海外并购交易61宗,总计金额达到212亿美元。其中,季度交易金额由今年第一季度的10宗公布交易总计13亿美元,增加到第三季度的26宗公布交易总计89亿美元。

  德勤不吝溢美之词。但这种“崛起”其实来得相当突然和被动,即使是作为收购方,中国企业其实并不那么自信。

  “老实说,当时我们一点(收购的)准备也没有。”将自己最大的海外客户变成旗下分公司的福建双飞日化董事长李振辉说。

  当时美国索拉化妆品公司的欠款近150万美元,对年产值3000万美元的双飞公司来说,这是一笔巨款。收购自己为之代工了5年的索拉公司旗下两品牌,是李振辉给派往美国的“讨债团”制定的第三备选方案。

  “首选讨回全款,其次是允许他们分期还款,实在拿不到钱,那只能把值钱的东西拿回来。”李振辉回忆说,“收购可以说是一场意外。”

  巴曙松认为,这种突然性跟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像。当年日本也是因为美国的经济问题以及日元突然升值,一夜之间“强大”起来,到处购买美国“光鲜亮丽”的资产。

  巴曙松说,对中国企业来说,资源、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是并购的主要目标,因为利润空间日益微薄的中国制造业必需依赖资产并购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日本上世纪80年代收购浪潮的败笔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三菱公司买下“美国的象征”洛克菲勒中心,但不久就因为难以承受巨额亏损,不得不以半价卖还给原主。轰动一时的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事件,索尼也遭受了惨重损失。

  其实中国人对日本曾经犯下的错误颇为警觉。四川一家重型汽车企业对美国悍马汽车的收购引起广泛质疑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人担心花大钱买了偏离产业发展主流轨道的“洋垃圾”。

  巴曙松认为,中国现在进行海外并购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清晰的战略眼光和整合能力。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之一,宁波海天控股集团去年年底也收到了竞争对手的重组“邀请”。

  “我想过了,我们现在是买得起,吃不下。”海天董事长张静章说,“我可以把两个欧洲大公司买下来,但我派不出一支队伍去管。”

  事实上,民生银行对美国联合银行的收购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根据当地法律,并购方无论怎么增持,都无法取得控股权。

  “民生银行是非常国际化的企业,尚且遭遇这样的法律陷阱,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难度可想而知。”巴曙松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收购成功的例子不多。他认为,在海外收购的游戏当中,无论是谈判阶段还是并购后的管理,中国企业都显得太过稚嫩,收购的风险很大。

  花瓶、包袱、养不起的公主——出于对吉利这家民营企业的“消化能力”的担心,中国的汽车评论家这样预言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的结局。

  但李书福面对种种议论岿然不动。

  “我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做企业要生存,就是要抓住商机。”李书福说,“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会生出痴呆儿,企业也是一样。”(记者 李慧颖 章苒 林建杨 参与采写记者:刘宝森)

编辑:杨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