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救市资金为何能为百姓精确到个位?

时间:2009-12-04 10:51   来源:新京报

  据报道,从去年3月起,北京市财政局在每个月月底前向所有市人大代表寄送“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便人大代表看好政府“钱袋子”。但是新闻里没有说,普通民众能不能看到这些预算案。

  我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做博士候选人,对美国的预算公开,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可以分享出来借鉴一下。

  今年2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斥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

  在这7870亿中,我拿到了大约22000块。准确的说,是我老板和密歇根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一起拿到了199951块,分了我大概22000块做助研。还有110万美元用于翻新我原来的办公室所在的教育学院大楼,所以我的办公室前几个月刚换了地毯,大概用的就是这个钱。
 
  我在这笔钱里分到了多少,为什么能清楚到个位数字呢?别看7870亿美元是个天文数字,但你只要在网络上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查出其中每一笔钱的去向。每一笔钱,数目是多少?给了谁或者什么机构?这些人这些机构都在哪里?详细地址是什么?为什么给?要用这钱干什么?怎么干?能解决几个就业岗位?这钱是怎么给的?哪个部门给的?是贷款,是直接资助,是签合同合作,还是税收减免?什么时候给的?等等。

  7870亿美元,其中的每一笔,都记录公布出来。每一笔记录都包含以上全部信息,而且还有更详细的信息。你只要在互联网上,就能看见每一笔钱。这是美国政府专门建立的网站,这网站的名字就叫“钱都哪里去了?”

  我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不研究乘数效应,也不关心这巨额支出对GDP等宏观数据的影响。但我拿了人家22000块,工作就是追踪给高等教育机构的每一笔钱,看看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这里头牵涉到无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细节,所以我很兴奋,每天都能从追踪钱的数目中看到很琐碎很微观的美国,那是市场这台庞大机器的血管。

  中国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生中,很少人做微观的劳动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研究,困难在于把握这个社会的制度和细节,比起计量和宏观模型来,显得琐碎繁杂。我自己做美国的劳动经济学,因为喜欢这些细节,觉得生动具体,能教我很多数学模型以外的事。

  当然,有透明度,不代表一定有效率。因为快速的巨额支出几乎一定伴随着巨大的浪费。比如1998年到2003年间,美国国会大力扶持生命科学研究,给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预算翻番,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花出去;结果多砸出的上百亿美元,扶持科研的效果甚微,快速花钱背后的浪费严重。

  花纳税人的钱,道理上应该要透明,要接受监督。如果如此透明的信息披露仍然免不了浪费的话,不透明的情况下效率可能更成问题。以前我在批评某些非营利组织的时候曾说过,巨额资金,如果来无影去无踪缺乏监督,其中腐败贪污一定会发生,这是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过硬”的铁律。

 

编辑:杨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