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实体经济发展之路 产业升级为重塑核心

时间:2012-12-10 10:21   来源:新华网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12年即将收官。回顾一年,“实体经济”无疑是经济热词之一。2011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至此,关于实体经济的探讨与发展就拉开了帷幕。

  2012年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一年,年初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直到9月才因国家稳增长政策显效而转正。保持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因此,当前强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市场普遍认为,这一提法淡化了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更强调增长的质量问题,而增长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实体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之中的困惑在哪?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未来的侧重点又在哪里?这无疑都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12月9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通过政府、企业、学界和媒体之间的广泛对话,盘点和解读中国实体经济现状,就针对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进行探讨。

  实体经济发展之惑:“空心化”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呈逐渐下降趋势,标示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下行。同时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8%,而同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却同比增长10.2%,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也暗示了企业日子不好过。而今年实体经济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空心化”。

  对于实体经济"空心化",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众多学家达成共识: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制造业、特别是工业,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空心化",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的本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等潜在问题逐步显现,不断侵蚀实体经济基础,我国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份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联合提交的《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直面“空心化”问题。

  提案细数造成当前实体经济困境的六大原因:一是多种因素叠加使成本攀升;二是过度垄断使民间资本投资无门;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幅减少;四是产业链上下游“两极分化”;五是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反差巨大;六是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能力不够,举步维艰。

  实体经济发展之思:产业升级

  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有效的去“空心化”?人民日报此前发文表示,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室主任陈耀认为,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的重要主题,中国实体经济的重塑核心,就在于因地制宜,不断推动区域的产业升级,真正做强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民生和谐发展。

  对于产业发展的路径,陈耀总结为“三要”。一要有方向,二要有路径,三要有方法。

  对于产业升级的观点,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此前曾公开表示,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在产业的持续升级转型过程中推动实现的。这样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发挥持之以恒、勇于实践的实业家精神,也需要地方政府和产业促进机构的共同努力。他说:“我们对华夏幸福基业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是一家专注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企业集团,在产业转移、产业整合、产业孵化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也曾对产业升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些高质量的、以产业为依托的产业新城,是解决中国大城市‘膨胀病’,缓解产业和人口集聚压力,减少交通、住房、治安等社会问题,促进中国城市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之一。”

  实体经济发展之探:市场化结构

  陈耀认为,所谓产业升级有方向,指要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上考虑片区的产业体系,并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一个长期的视角,将促使我们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统筹布局,跳出线性增长式产业促进思维,充分考虑非线性增长式产业促进的机遇和可行性”。

  陈耀进一步指出,产业升级有路径,即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制订主动干预的阶段、步骤和主要任务。体现在产业体系层面,就是明确每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各阶段的产业重心有明确的先后关系。这样的产业发展次序,在整体规划时要固化在空间上,以载体开发路径保障产业发展路径。所谓的有方法,指在区域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要突破单一的政府运作模式。

  随后,陈耀以华夏幸福基业为例进行阐述,他表示,“以固安肽谷生物科学园为例,在政府主导下,华夏幸福基业不仅承担了园区投资开发、招商引资的工作,而且要配合政府构建和运营符合生物产业发展要求的金融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如果没有这些平台,产业是很难孵化培育出来的,而单靠政府一己之力,也是很难完成平台打造、产业促进这样的系统工程的。”

  据了解,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在全国已经投资运营了十七个产业园区,通过10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式,为固安、大厂、怀来等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集群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切实体现了实业发展、产业升级最需要的实业家精神。

  无独有偶,此前也有众多专家以华夏幸福基业为例阐述各自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提出:“河北固安的产业新城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地方的城镇化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强调产业主导,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就业优先和产城共融,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园区,以园区的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当地政府注重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主动引入华夏幸福基业这样专业的产业促进机构,承担产业新城投资开发运营的具体工作,促进了当地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

  看来,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仍需不断的摸索与探讨,希望有更多像华夏幸福基业这样公司参与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来,不断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