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松动犹抱琵琶 银行理财产品曲线入市

2012-09-17 14:16     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王伟

  涉股类理财产品的出现表明银行已在悄然加快曲线入市步伐。 (吴比较/制图)

  刘雁/制表 吴比较/制图

  编者按: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入市的消息近期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这厢是监管政策的松动预期,那厢则是银行产品发行的暗流涌动。据中登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监管层正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的入市政策,但比起市场的强烈预期,政策的出台似乎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在政策不明朗的当下,银行理财资金正通过怎样的路径投资股市?一旦政策放开,银行方面是否会大规模入市?

  证券时报记者 刘雁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曲线入市正在悄然加速。继工商银行对旗下正在运营的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做出微调,新增证券公司集合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多项标的后,光大银行亦高调推出一款名为“阳光新股通”的理财产品,让沉寂3年的“打新股”理财产品重现江湖。

  这一切似乎正呼应着近日监管层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入市的表态。中登公司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证监会和银监会正积极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停摆3年后,规模高达10万多亿元的银行理财资金重返股票市场,似乎迎来实质性进展。

  两条路径曲线入市

  尽管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政策尚未明朗,但银行方面已在悄然加快曲线入市的步伐。就在中登公司透露监管层正在研究相关政策的同一天,工商银行即在其官网挂出关于调整该行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两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有关内容的两则通告。

  两则通告均显示,为满足广大客户需求,综合考虑近期投资市场变动以及理财市场整体状况,在说明书投资对象条款中新增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计划,合计投资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30%。

  不到1周的时间,工行再发一则通告,另一款理财产品亦新增了证券投资内容。无独有偶,当天正是光大银行“阳光新股通”开始发行的日子,这一产品的问世宣告消失3年的打新股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江湖。

  光大银行总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张旭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市面上打新股的银行理财产品十分稀缺,而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使得投资者得到了更强的保护,这款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便应运而生,填补了市场空缺。

  “打新股是银行希望丰富产品投资方向的一种渠道,但这种通过一二级市场进行套利的行为并非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增武告诉记者。

  记者梳理发现,由于政策限制原因,目前仅有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理财产品并未限制投资二级市场,市面上存在的其他“涉股”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采用了两种曲线入市的路径:一种是通过打新股,这类产品暂停3年后近期又重现江湖;另外一种便是通过信托或券商间接入市的组合投资类产品。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8月,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218款,同比增长26.5%;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涉及股票、债券和利率的理财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4.4%、38%和60.1%。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行与城商行对于涉股理财产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转变。数据显示,今年8月四大行发行的涉股理财产品仅4款,同比下滑近90%;而城商行发行的该类理财产品达到67款,去年同期却没有涉足任何该类产品。相较两者而言,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行这类产品时则表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水平。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表示,2008年至今,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以及组合类产品的发行持续升温,今年1至8月这两类产品的占比分别为51.85%和46.37%,两者相加几乎占据了整个银行理财市场。相较之下,股票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增长则呈现乏力之势,但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银行理财市场独特魅力。据普益财富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

  有银行人士表示,随着股市的转暖,加之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未来并不排除部分理财产品会加大对二级市场的资产配置。

  大规模入市动力不足

  然而,更多受访的银行业内人士则认为,尽管银行方面渴望理财产品入市政策开闸,但实现大规模入市则显得动力不足。

  一位城商行深圳分行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告诉记者,该行暂无理财产品入市的相关计划,其中一个简单的原因在于投资股市意味着银行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风险收益的不对等,令银行方面难有很强动力入市。

  在一位券商人士看来,过去几年虽然没有限制银行针对高净值客户设计的理财产品投资股市,但实际上真正直接投资股市的产品极少,更多是通过阳光私募实现股市投资。

  股市行情的短期转暖,并不能让银行忘记2008年投资股市的惨痛教训。

  张旭阳便直言,中国股市缺乏驱动上涨的制度性红利,波动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是代客理财,如果客户没有相关需求,银行也不会擅自投资股市。他透露,虽然光大银行近期推出了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但短期内并没有大规模入市计划。

  种种顾虑之下,即使监管层屡屡示好,银行似乎也难以真正动心。接受采访的银行人士大都表示,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的第一考量因素。江苏银行零售业务部管理人士向记者表示,该行基于理财产品保障资金安全考虑,目前暂时未有理财产品投向股市。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认为,前述两家银行的做法可以说是银行理财产品入市的“萌芽”,但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毕竟针对的仅是小众客户,大众的理财产品几乎都是投资债券和传统信贷,银行当然希望多一种投资渠道,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排除银行未来在组合投资中给予配置,但预计纯粹投资股市的产品不会很多。

  “尽管此前出现过15%的高收益率,但仅是昙花一现。”王增武对理财资金大规模入市持谨慎态度,“从长远来看,引入股指期权和金融衍生品相关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才是未来的发展之道。”

  张旭阳则明确表示,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未来仍将遵循两条路线:一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二是基金组合投资类的产品(Funds),选择好的投顾和投资人做组合投资,以期获得相对稳定和超过平均水平的回报。在他的计划中,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直接入市并不在其列。

  政策开闸犹抱琵琶

  相较银行界人士,券商对这一政策的期待则显得更为迫切。“我们非常关注这一政策动向,如果相关政策真的放开,即使只有1%的银行理财资金流入股市,也有上千亿元的资金体量。”谈及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的入市,一位券商机构部管理人士难掩兴奋之情。但让他疑惑的是,这一次会否又是纸上谈兵。

  他的疑虑不无道理,早在今年年初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入市便引发热议。2月9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在一次调研中明确表示,要加强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银行理财计划更多面向二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而这一席话在今年“两会”期间更是得以发酵,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表示,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还要统筹研究,对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财资金可能需要设定相应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要控制好风险。

  实际上,今年以来证监会管理层也曾多次呼吁更多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今年5月,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在答投资者问时称,关于引入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进入股市方面,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风险,并让投资者自行选择判断。在股市持续低迷的当下,监管层最近表态称正在研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入市的相关政策,着实激活了券商的兴奋细胞。

  银行理财资金与资本市场大规模“结缘”是在2007年。趁着当年的A股大牛市,多家银行推出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然而,2008年股市一泻千里,涉股类的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巨额亏损,银行声誉亦受到损害。

  在此背景下,银监会于2009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除了打新股,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但与此同时,银监会从未完全禁止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理财资金入市。目前,针对银行的高端客户尤其是私人银行的客户,银行可以发行直接进入股票二级市场的理财产品,但这类产品门槛较高,普通客户无法参与。

  “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直接开户买卖股票,将成为继信托、保险、社保基金之后的又一入市资金。”一位券商人士称,“这对券商来说当然是一大利好,我们希望这一政策可以尽快落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