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资金“空转”:银行应根植于实体经济

2013-07-09 10:48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林天泉

  看似突如其来的银行资金紧张风波,却再次落脚于金融需要支持实体经济命题。

  眼下,资金紧张风波有所平抑,暴露出的金融问题,特别是银行资金“空转”情况却亟待解决。从国家和监管部门给出的答案来看,将银行资金导入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似乎是治本之策。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一方面,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需要金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基石,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自行成长。

  虽然有专家将银行资金“空转”归因于实体经济不济,但资金“空转”“转”出的资金紧张风险,却再次提醒银行机构,杜绝“空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始终是正途。

  资金“空转”危害大

  “虽然资金‘空转’会使银行在短期内轻松获利,但极易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并使银行信用受损,最终的结果完全有可能让银行的成本和风险数倍于收益。”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6月前10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迅猛,其中,银行新增贷款70%以上是票据融资,甚至出现动用隔夜拆借资金做票据贴现的情况。与之相对的是,一般性贷款增加很少,这说明很多钱没有落到实体经济中。

  对于这种现象,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苑德军解释说,近几年做大做强同业业务几乎成为银行机构共识,支持实体经济反而退居其次,其背后的助推力量就是同业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这种表面的繁荣容易让银行沉溺其中。

  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该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之比接近40%;同时,其同业利息收入在全部利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8%,已接近该行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在银行追求资金“空转”获利、将同业业务不断演化、脱离实体经济需要时,风险隐患已经埋下。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银行票据交易目前有可能存在腾挪隐瞒信贷规模的情况,即票据业务可能存在大量会计合算监管套利、重复买卖票据、二次或多次回购、隐匿担保回购等现象。此外,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分析认为,在银行的同业资产中,除票据业务外,买入返售业务占比也较大,其主要的投向是收益率较高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

  苑德军表示,通过同业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暂时缓解资本压力,减少对资本的消耗。但无论是同业资金“空转”,还是房地产、融资平台领域,银行资金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银行应根植实体经济

  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刚刚经历的资金市场波动,实际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资金流动性紧张,而这种流动性紧张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他强调,这是央行对银行的一种警告、震慑,倒逼机构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流动性管理,敦促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事实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正是当前中央所提倡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三次提及“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彰显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意图。

  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金融应以实体为基础,银行业要加深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辨证关系的认识。对于银行来说,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如果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银行经营就必然不稳健,银行利润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发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续。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目前面临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双重任务,金融的支持将给实体经济输入发展血液,这有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

  然而近年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银行却遭遇了尴尬。某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实体经济的需求问题始终是今年银行业信贷增长的疑虑。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是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市场销售渠道的不畅、利润空间的收窄等。一味地向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就容易促使企业进行投机活动,让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

  苑德军也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吸引有限。他进一步分析说,在支持国企、央企等大企业上,由于贷款风险低、收益有保证,因此银行往往一哄而上、存在“垒大户”情况,同时,贷款集中度高,容易诱发风险;在支持中小企业上,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小”的特点,银行对其贷款风险敞口较大,存在顾虑。

  对此,王勇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虽然存在困难,但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源泉,因此银行应侧重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相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解除银行的顾虑。

  “空转”求解 自律与限制并行

  针对6月份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央行曾明确指出,一些金融业务创造了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要防止金融交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导致过度投机和虚假繁荣。

  那么如何防止金融交易偏离正规,银行资金沉溺“空转”呢?

  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坦言:“我们看到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需要银行业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力度。”

  对此,苑德军评价说,银行同时也是企业,作为企业的银行,一定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仅依靠银行的自律来改变目前资金“空转”情况,存在一定难度。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解决银行资金“空转”类业务,或者进一步盘活存量,难度其实并不大。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盘活存量、杜绝“空转”,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或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工具。他解释说,“空转”资金并没有完全脱离资产负债表,资产证券化则意味着脱离,风险是透明的、可控的。

  “自律不足,限制弥补”的思路正在成为现实,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研究有关同业业务的规范性文件。

  “规范文件应该更具体、更具操作性、针对性。”一些专家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示这一观点。

  苑德军则提出,此前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对理财产品投资非标产品进行了量的限制,但是对同业资金投资非标产品则没有类似的规定。所以银行理财产品被堵住之后,银行便开始通过同业资金大量做非标业务。因此,对于同业业务进行规范的政策,应从杜绝“空转”、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得更为全面。

  王勇则补充说,目前银行资金“空转”活跃在于银行付出的成本、面对的风险较小,同时收入可观。只有当银行认为投机无法获利时,他们才会减少杠杆,并将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所以在规范的规则上,应该加大银行资金“空转”成本。

  “银监会规范的方向可能是限定投资范围或限定同业业务的规模、占比。包括不允许投向经过包装的信托、房地产等项目,只能投向同业拆借等真实的同业业务等。同业业务规模在银行总体业务中的占比或许会被进一步划定。”一些专家表示。

  限制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些银行对此已做出表态,同业业务战略不会出现大的改变,但具体策略会根据最近的监管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记者 杨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