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风险引热议 一旦无法兑付谁来兜底

2012-12-11 09:26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范乐

  据经济之声报道,经济之声上周报道过“华夏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一事,目前还在发酵,理财产品是不是“庞氏骗局”的争论也远没有结束,而理财产品一旦出事,没办法兑付,究竟谁来兜底?是银行,还是政府?或者最终是银行的储户?在前天(9日)的“201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经济学家与企业家们的激烈争论。

  因为1.4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11月底,投资者向华夏银行上海分行抗议,认为华夏银行骗钱。3天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发公告称,这一理财产品是银行以前的员工个人销售,华夏银行从来没有代销过,也没有和产品发行方签订任何协议,并不打算偿付投资者的损失。随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70多名投资者的损失该由谁来买单?作为上海地方金融官员,上海金融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认为银行确实有责任。

  方星海:目前的情况是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如果不能兑现的话,银行难逃其咎。这一步我不知道今后怎么跨出,这里面的根源在于银行业的微观的机制还要重塑,就是说有内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配套的银行产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如果银行最终妥协,来清盘的话,储户利益可能将会受损。

  彭文生:现在出事了,投资方是不是真的能够承担这个损失。如果承担不了这个损失,银行可能要兜底。银行埋单最终是谁埋单呢?最终是广大的公众存款者。什么人呢?农村的人,低收入群体。

  或许银行也觉得自己很冤,自己只是代销,出了事为什么不找厂家却来找商家。但问题是,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中,银行普遍作出百分之十几、二十的预期收益承诺,而对产品的风险却讳莫如深,对此银行难辞其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最大的担心是,理财产品会比照债券,由政府兜底。

  毛振华:政府会帮他还。所以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债券市场不允许违约也是市场管理体系决定的。因为央行、发改委、证监会管,谁都不希望自己管的市场出事。有的人说中国的评级不好,评了20年没有一起发生违约的,为什么呢?没有债务违约。没有债务违约不表明这些企业里面,实际上是违约的,他根本还不了。

  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风波不过是冰山一角。依照官方统计,去年6月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还只有3.3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4%。到了今年三季度,理财产品的规模就增长到了8万亿元,占到了当期存款规模的8.7%。急剧膨胀的背后,华夏银行事件也让各界对理财产品风险的担忧骤然升温。

  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副司长的王君认为,每一个华夏银行事件都是政府监管的试金石。金融监管,必须摒弃父爱主义。

  王君:金融监管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没有明确的使命,因此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很辛苦,监管官员夜以继日的加班、出新的法规等。他们很看起来很忙,很辛苦,但是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