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金融产品组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0204款,比去年同期增加29%;累计发行规模在20.7万亿元左右,同比上升9%;10月日均存量规模约5.9万亿元。今年以来,从月度走势看,前8个月发行数量大致呈震荡上升态势,9月以来有所下降;然而,除季末冲量外,发行规模整体呈下行趋势,存量规模则从上半年接近7万亿元的高点回落至6万亿元以下,说明银行在持续加码的经营压力下,发行理财产品的动能比去年大幅减弱,理财市场寒意渐浓。在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银行的利差逐渐缩小,金融机构间争夺愈发激烈,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脚步将继续放缓。
从发行银行类型来看,近期国有控股银行发行数量连续下降,发行规模大幅缩减,而城商行、农商行变化不大,说明在利润压力下,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力不足,而中小银行依然需要依靠理财业务吸引资金。
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自8月以来基本保持平稳,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及资产池投资收益率等变化不大。10月,主流的1、3、6个月期产品平均预期占款收益率(发行期间计活期利息)分别为3.6%、4.2%和4.5%。15家主要银行中,国有控股银行产品平均收益率普遍偏低,特别是农业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主流的1、3个月期产品中,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日前市场对以“资金池”运作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为“庞氏骗局”的讨论十分热烈。我们通常所说的“庞氏骗局”主要是指通过虚拟投资诱使投资人、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的做法。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货币或信贷资产,投资标的产生的收益足以覆盖投资者的本息,因此有别于真正的“庞氏骗局”。只是银行进行了流动性错配,进行“长拆短”,导致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期限不匹配。事实上,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也非常类似,贷款通常期限较长,而存款一般期限较短,因此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
就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资金池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透明。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是表外投资,信息披露不足,投资人较难识别风险。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远低于存款,因此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高。我们估计,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受到广泛关注,资金池投资方式未来可能成为监管重点,并可能进一步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收益率。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包含银行的隐性担保,一定程度上是存款的替代品,因此银行的信用水平是产品的关键风险因素之一。在利率市场化加速以及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净息差收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升,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将影响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中小银行,但总体风险不大。
在年末因素带动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望小幅上扬,特别是短期产品。目前,经济触底企稳,年末临近,市场流动性紧张,银行揽储需求高涨。预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小幅上扬,而短期产品名义收益率可能出现大幅提升,但考虑到销售期及清算期占款因素后吸引力将大幅下降。
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国有大型银行产品发行速度大幅放缓,产品收益率依然较低。而中小银行资金粘性较差,仍然需要通过对理财产品的投入来吸引资金。预计银行间分化在短期内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