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研究员申世军近日撰写文章,解析了债市实践印证“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这一论断。
全文如下: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李克强同志近期更是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遭遇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的情况下,“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改革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考察发现,近年来改革特征显著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其跨越式的发展实践和不断增强的服务实体能力,充分印证了“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这一论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一直是低位盘整、规模甚小,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即使到2004年,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仍然处于一种发展滞后、深度昏迷的状态,市场规模仅为亚洲中游水平,与中国经济规模极不相称。从2005年开始,随着备案制的短期融资券推出,以及2007年后注册制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管理中引入,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潜力才被真正激发出来。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2005年以来的不到八年时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扩张超过43倍,而同期全球市场规模仅增长了56%,规模位居世界前两位的美国和日本更是分别仅增长34.4%和9.3%。基于这种爆发式增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三,占世界比重达到9.4%。在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攀升的过程中,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实施注册制管理的债务融资工具扮演了绝对的主力军角色。截至目前,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已超过4万亿元,累计发行规模接近8万亿元,占各类企业债券发行量的比重达到71%。当前趋势来看,“主板”地位进一步巩固的债务融资工具将依然是推动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引领者。
分析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且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日趋重要渠道,根本原因就在于机制改革,在于改革举措实施后所释放出的巨大活力和能量。
发行机制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的潜能和活力。一方面,债务融资工具在发行方面引入了欧美等发达债券市场上普遍沿用的注册制,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尊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把债券发行的决定权交由市场、交由各类主体自行判断,极大地释放了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注册制的政策溢出效应推动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品种由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发行方式也迎来了较大变革,发行效率由此也得到快速提升。
管理方式的改革,区分了政府与市场间的合理边界。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年来,债券市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尝试。作为债务融资工具的管理主体,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便是一个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自律性组织,进而在债券市场上形成了“政府-自律组织-市场”的多元化监管框架,藉由这一框架,政府的政策意图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市场主体中去,而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也能快捷高效地为政府所知,无论对于市场创新还是风险防范,都起到了良好效果。这也契合了李克强同志所提出的“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的基本要求。
创新理念的改革,形成了创新活跃的良好氛围。很长一段时间,在风险防范重于市场发展思路的影响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创新步伐异常缓慢,与先行经济体的差距越拉越大。在金融一体化趋势下,刻意放慢创新步伐的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债券市场的发展实践中,大力推动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创新这一理念得到坚持,这一时期也由此成为债券市场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一大批债券品种,比如集合票据、定向工具、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被创新出来,一系列新的机制,比如区域集优模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投资者付费评级模式等被设计出来。正是这些迎合参与主体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对债券市场的快速扩容带来了巨大的张力,同时也对市场的稳健运行提供了保障。
正是不断深化的改革,使得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既在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率先企稳回升过程中作用凸显,也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微企业过程中体现出了典型优势。对现阶段的债券市场而言,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深化改革的要求依然存在。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改革依然是中国债券市场的重点内容。
具体来看: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债券市场的管理体制,在充分肯定市场化方向和自律组织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合理边界,并顺应功能监管的国际趋势,稳步推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间的统一互联;二是要继续深化改革阻碍市场发展成熟的法律法规机制等,妥善研究“40%”的债券发行规模约束,突破债券市场发展的“天花板”,改革保险基金、养老基金、非金融企业等进入债券市场的各种限制,着力推动投资者队伍的多元化;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各种障碍,充分认识到当前债券市场创新依然不足的状况,大力推动迎合实体经济需求的产品创新,比如高收益债、市政债、并购债、资产支持债券等,深入研究适合小微企业债务融资的机制和模式,扩大风险缓释相关工具的应用范围,处理好规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作者:申世军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研究员) (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