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

2012-08-28 15: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范乐

  随着上市银行进入半年报集中披露期,市场对银行业未来资产质量的担忧进一步上升。

  过去几年,银行业激进式的放贷带来了利润的高速增长,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也持续惯例性地保持双降。很多业内人士曾一度担忧,被高额利润所掩盖的风险,会否在某一时间集中爆发。

  在今年的二季度末,一些披露的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趋势。已经公布业绩的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没有再像往年一样双双下降,出现问题的信贷资产再度抬头。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二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564亿元,较一季度上升182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26亿元、49亿元、44亿元和52亿元。

  可以明显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各类银行中抬头的速度最快,而大型商业银行受影响则相对较小。对此,很多观点认为,不良率的抬头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金融机构强调“支农、支小”有关。

  我们认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死灰复燃确实值得业界高度重视,但是究其根源则需要理性分析、理性看待、分类解决,“支农、支小”的方向不可发生改变。

  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一些重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进一步的下降或收缩。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的行业、企业出现了危机,从而导致资金链问题,这是由于系统性因素造成的。作为同宏观经济依存度较高的行业,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因此出现部分下滑难以避免。

  但是,银行自身也应该寻找原因。在过去几年信贷激增的时刻,确实有不少银行缺乏理性,出现“冲动性”扩张,一些超出其管理能力的分支机构被设立、一部分信贷没有严格遵守流程和要求。当下不良贷款反弹率最高的浙江等地,正是过去几年银行拼命扎堆、开设分支机构、凶猛放贷的区域。

  对此,各家银行必须吸取教训,不可因为短期利益的诱导而被冲昏头脑,做出缺乏全盘统筹、长期考虑的决定。

  我们认为,对于“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的不良贷款上升,各家银行不能就此放弃或退缩。这两块薄弱领域所蕴含的风险确实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应该梳理在其中出现的不良贷款,分清哪些是系统性因素、哪些是产品设计上的缺陷、哪些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对症下药。

  金融是依风险而生的行业,不良贷款的出现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就并不可怕。“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未来转型和发展的动力所在,面对此领域,各家银行应当承认风险、研究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这样才能抓住这块未来的黄金领域,实现真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反之,任何因为当下出现的困难而远离这两个领域,则会为未来的被淘汰埋下伏笔。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