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别是近期在国际大豆减产因素影响下,国际大豆及豆粕价格强势上涨带动国内豆类期现货价格持续上涨,其中国内豆粕现货价格更是一直充当着此轮行情上涨的领头羊,甚至长期相对期货价格升水。其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对国家大豆和油脂市场调控一直有着强烈预期,在大豆、豆粕和豆油这三大豆类品种中,企业选择“挺粕”,以作为平衡大豆压榨收益的一种手段。在当前豆粕价格步入高价区间后,有关部门有必要重新思考油脂市场的调控思路,综合评估调控对产业和市场带来的深远影响。
供给失衡是主因
自2010/2011年度北半球开始,南北半球大豆接力减产的循环被打开,特别是去年秋季之后的连续两个作物周期,干旱对全球大豆供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也成为本轮豆类牛市的主因。自去年11月末开始,潜伏了半年的拉尼娜天气模式爆发,至今年1月初巴西南部以及阿根廷全境降雨稀少,作物生长期持续性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南美产量骤减。美国农业部连续多次调降南美产量预估,最终2011/2012年度南美减产幅度超过2000万吨。而今年夏季美国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也重创新作美豆单产。美国农业部在7、8月两份供需报告中,连续大幅调降新作单产预期,目前已经降至36.1蒲式耳/英亩,由此最终产量仅有26.92亿蒲,较2011/2012年度减产3.58亿蒲,降幅达11.7%。
豆粕豆油需求有异
而豆粕和豆油虽然同为大豆压榨产业的主要下游产品,但由于面对不同的需求环境,两种商品的比价却在朝一个方向不断变化。在本轮豆类的集体上涨中,豆粕表现最为抢眼,芝加哥豆粕期货今年以来涨幅达到65%,国内豆粕期货价格涨幅低于国际市场,但累计涨幅也达到46%,国内豆粕现货涨幅更是达到50%、且一直高于期货价格,呈现国外拉动国内、现货拉动期货的传导型涨势格局。不过豆油涨幅却远不及豆粕,豆油期货本轮从低点至今的累计涨幅仅有16.6%,豆油与豆粕的比价关系也由去年年底的3.21一路下滑至目前的2.49。造成这一比价关系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商品的下游需求存在差异。
首先是国内蛋白需求旺盛,豆粕饲料用量高速增长。在为期3年的生猪养殖周期中,今年生猪存栏量处于最高位,豆粕作为禽类和猪饲料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饲料需求的增加亦带动豆粕消费的高速增长。而且豆粕在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方面相对其他粕类具有明显优势,受替代产品的冲击相对有限。下半年通常是豆粕需求的旺季,在节日集中出栏前豆粕需求最为旺盛。
其次,消费增长面临瓶颈,豆油需求低迷不振。国内油脂供给相对充裕,据统计,目前豆油商业库存量在117万吨左右,港口棕榈油库存维持在70万吨上下,均为历史相对高位。今年油脂整体消费与去年相比几无增长,而且油脂品种间的相互替代门槛较低,豆油还需要面对棕榈油等低价油脂的冲击。因此,豆油的供需结构相比大豆和豆粕宽松。
最后,国家政策对油粕比价亦有助推作用。油脂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长期被划定在国家调控政策的重点监控范围之内。而且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召集具有代表性、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的5家企业,要求其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定期向发改委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豆油价格变动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得压榨企业为了持续生产经营谋得合理利润,将原料成本的上涨更多转嫁到豆粕身上,造成豆粕价格的持续走高,进而推升饲料价格,并进一步推高生猪养殖成本,刺激猪价。
堵不如疏
据了解,生猪在居民消费指数中的比重要远高于油脂,因此这种严控油价的方式看起来按下油脂这只葫芦,其结果却可能是加大养殖业生产成本,影响蛋肉价格。此外,政府对于食用油价格的严控,加上豆粕市场国外市场高于国内市场,现货高于期货的特点,使得压榨企业纷纷进入豆粕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转移价格风险,这也是今年以来豆粕期货持续活跃的原因。如此看来,堵不如疏,在有能力通过增加供给这一市场化调控手段调控食用油价格的情况下,放弃行政管制手段,使得压榨企业平衡油粕成本,有可能是利大于弊的结果。
此外,目前豆粕现货价格报价达到4500元/吨、今年以来长期高于期货价格(呈升水),同时期货持仓规模不断增长,也是企业面对国家一头调控大豆、一头调控豆油的无奈之举;只好通过豆粕来赚取利润,同时通过豆粕期货市场来转移风险,这也正是今年以来豆粕期货交易持续活跃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