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交错,炊烟袅袅,冬日的村庄宁静而祥和。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西足里村,460户村民家家至少有一张中国人寿的保单,保险入户率100%;2080名村民每人都有短期意外险,1700多人投保了长期寿险。这样的保险“热度”,超过了2010年上海市居民人均保单1.02件的水平,是全国水平的2.3倍。
没有支柱产业、村民并不太富裕的村庄,为什么对保险“着了魔”?村民对于保险的认识过程,保险公司在村里成功开展业务的经验,能给我们哪些启发?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走进西足里村进行探访。
农家大嫂干保险,保险公司首次设立“驻村服务员”
“我叫王彩平,今年47岁,在中国人寿干了8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家里穷不让再考了,中国人寿给了新平台,圆了我的梦……”
村东头第一户是西足里村的“中国人寿驻村服务点”。房子的主人——驻村服务员王彩平腼腆地向记者介绍自己。
这位大嫂不简单。8年来,她走街串户推销保险,在公司销售业绩好,在乡邻中人缘口碑更好。她把西足里做成了中国人寿的“全国十佳保险示范村”。
“2003年刚入行时我就认定,保险是救人危难的实事、好事、善事,我要用一颗诚心去做。可那时有心气儿没自信,老担心别人误解我。这些年投保的人多,理赔的人也多了,大家伙逐渐认可保险,我的工作也顺了。”
2007年,中国人寿推出保险先进村创建工程,并选拔驻村服务员。王彩平决定回到自己村子“驻点”。她把给儿子准备的婚房装修成“保险工作室”,公司给配了电脑和宣传资料,方圆几十里田园村舍成了她的“职场”。
“在农村宣传保险,内容要通俗简单。”王彩平告诉记者,农闲时,随便凑几家、找个地方,就能用电脑、投影仪放一些保险知识的小电影。“庙会、赶集时人多,我就去设个咨询点。有了新产品,就和村委会商量,到大队部办个说明会,那里地方更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