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章:现阶段我国债务资本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12-28 13:17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王伟

  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日前召开的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新当选交易商协会第四任会长的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明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协会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形势下,协会将进一步促进直接债务融资市场发展,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王洪章表示,五年来,按照中央关于“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元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的政策要求,协会充分发挥贴近市场、密切联系市场主体的优势,充分动员市场参与者的力量,推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在管理层、业界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推动下,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截至目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达到4.2万亿元,占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60%;产品品种逐步丰富,现已基本涵盖了直接债务融资体系的各个谱系;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分工合作、相互补充、互通互联;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不断优化,市场化定价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发挥作用;注册、发行环节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应用场外金融市场的标准协议文本得以推广。

  王洪章说,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债务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时机,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一是我国债务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直接债务融资市场还将得到长足发展。从政策形势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建立支持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并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会作为联结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和银行间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业务发展具有广阔空间。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仍有诸多不同资质的非金融企业具有从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务融资的切实需求,机构投资者也需要更多样化、能够满足其资产管理需要的交易工具,这都是未来继续扩大直接债务融资规模、进行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交易工具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二是我国债券市场稳健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随着债券融资市场的不断扩容,发债企业的评级中枢也在随之下移,信用风险不断累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明确要求,未来协会要高度重视市场发展过程中潜藏的风险因素,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风险的分散分担,保障银行间市场稳健发展。

  王洪章表示,经过五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债务资本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仍是市场建设的第一要义,这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坚持市场扩容不动摇,坚持防范风险不动摇,在守住风险防范底线的同时又好又快地推动市场发展,使债券市场更好地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协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围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深入科技、文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建立真正有效的市场需求发现机制,发现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实现市场需求与金融创新的有效对接,实现“从需求到产品”、“从金融创新技术到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换。

  二是要转变创新方式。协会一直十分重视创新,随着几年来持续不断地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产品创新任务的基本完成,产品序列已基本完备。下一步金融市场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将从协会主导市场基础创新向市场成员自主开发创新的方向转变,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三是要加强风险防范。在当前直接债务融资市场信用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协会作为自律组织,具有贴近市场和政府的独特优势,要在组织市场成员发现和识别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政府意图和市场运行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更具时效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自律规则,引导市场参与主体更好地管理信用风险。一方面,要引导市场各方对信用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市场主体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和优化市场化的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要完善自律管理。协会要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市场化导向的自律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市场自律管理的方向和做法。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业务准入、退出的市场化管理机制,还要继续完善二级市场自律管理,扎实推进交易产品创新、标准文本制定推广、违规惩处机制建设等各项工作,并在新的工作领域推动自律管理机制建设。高国华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