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人们一直在做“银行梦”
“当试验品、小白鼠都可以,敢死队也行。”说这话的,是67岁的杨嘉兴,他和86岁的蔡兆清,一个把白鬓重新染黑,一个把银发理得一丝不乱。
26年前,这两人曾联手创办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城市信用社——温州市鹿城城市信用社。现在,他们摩拳擦掌,谋划再次联手,牵头成立一个民营银行。
温州商人的银行梦由来已久,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让温州商人看到了进入银行业的新机遇。
正在筹建银行的温州人不止这老哥俩,比如,石家庄温州商会名誉会长吕卫国正在牵头筹备背靠10余家温州商会的“温商现代控股银行”。递交方案至今已过去两三个月,杨嘉兴和吕卫国都还没能拿到银行的“准生证”。
谈起温州银行业,杨嘉兴有说不完的话。
银行拒贷催生“银行梦”
“温州缺的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找小额贷款公司,月利息2分,现在或许可以谈到1分8~1分9——这是合法的利息。我们想建一家银行,为这些中小企业服务,将利息降到1分左右。”杨嘉兴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筹建银行的初衷。
在温州,杨嘉兴曾是“敢为天下先”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初,杨嘉兴办了一小机电厂。1984年10月,杨嘉兴接到山西一家企业的订单,对方要订购价值十几万元的产品。业务来了,杨嘉兴的难题也来了:购买原料需要6万元,这在当时是笔巨资,他拿不出。
杨嘉兴决定到银行去贷款,但银行拒绝了他。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杨嘉兴就狠下心借了高利贷,月利息高达3分。
这笔高利贷解了杨嘉兴的燃眉之急,也让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能不能办个银行,专门给民营企业贷款?他立即跑到央行温州市分行咨询,被拒绝。
1986年8月,温州被列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12个试点城市之一,杨嘉兴兴奋不已,认定向金融行业进军的时机到了。他果断卖掉机电厂,和刚从金融业退休的蔡兆清等8人集资31.8万元,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城市信用社——温州市鹿城城市信用社。
曾创全省同行利润总和
尽管遇到了困难,1986年11月1日,杨嘉兴的信用社还是如期开业了。为了控制贷款风险,信用社实行贷款责任制。由于存贷方便灵活,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很快,成立第二年净利润就达到了100多万元。“这个利润是当时浙江全省53家城市信用社利润的总和”,直到现在,杨嘉兴还引以为自豪。
上世纪80年代,温州先后成立了29家城市信用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不规范、不良资产比例高等,温州的信用社圈子里先后有50多名从业者被追究法律责任。
自1995年起,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地级市陆续开始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鹿城城市信用社被“收编”,杨嘉兴不得不以“不良贷款率为零”的成绩告别银行业。
申办“农业发展银行”
杨嘉兴“失落了10多年”,但办银行的梦想却一直萦绕在心头。温州获批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消息传来,他告诉自己必须抓住“此生最后一次机会”。
杨嘉兴认为,就算温州能借改革试点之机在“民资开银行”方面取得突破,也只能尝试性地批复一两家。“集合大家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获批的成功率。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联合了10多个行业协会参与筹备。”他告诉记者。
“我们第一时间给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写了个报告,报告名为《关于组建温州××银行的建议》,交上去以后没有回音。6月24日,我们召开了‘创办民营金融机构研讨会’,有上百人参加,不少人当场填了意向书,涉及资金10亿多元。”
为了匹配国家政策,杨嘉兴把银行的名称拟定为“温州农业发展银行”。6月26日,杨嘉兴和合作伙伴蔡兆清将《温州农业发展银行设立申请书》递交到温州金融办。“综合处的人收下了我们的申请,4天后,金融办给我打电话,说办银行的事不归他们管,应该送到银监局去。”这一阶段性结果让杨嘉兴很郁闷。
申办“温商银行”
集温商之力量建一家民营银行,杨嘉兴的思路与另一群正在筹建民营银行的人不谋而合。
今年5月初,石家庄温州商会牵头,联合北京、广州、日本、德国等地的10多个温州商会,计划抱团融资50亿元,成立一家温商现代控股银行(注:以下简称“温商银行”)。
石家庄温州商会名誉会长吕卫国说,虽然“新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但未明文允许“纯民资”,他们希望借温州金融改革试点之机实现突破,“纯粹是一种尝试,能够批下来最好。”
吕卫国说,报告上报到温州市政府后,市长作了批示。“后来金融办找我们谈了一次,他们建议我们先收购一家农村信用社,然后再逐渐改制,这条路可能会好走一些。我们不同意,如果是那样,不需要改革我们就能做。”他们很倔强。
吕卫国坚定地认为,温商银行要坚持“纯民资”银行。“我们不曲线救国,现在已经报到银监会了,能否批下来很难说。温州市政府很支持,我今天上午还去了温州市政府办公室,希望市政府可以出面催一下。”吕卫国在等待。
“纯民资”诉求是最大障碍
无论是“农业发展银行”,还是“温商银行”,都希望能借助温州金融改革去打破民资进入银行业的“玻璃顶”——这个“玻璃顶”,就是允许直接设立“纯民资”银行。
据了解,在2011年向国务院申报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资料中,温州市提出了“开展以民资和侨资为主的温州民营银行试点,为大量民间资本提供投资渠道和专业服务”。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12项主要任务,其中回应称:“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发起设立”四个字让温州商人看到了希望,并重新激活了他们由来已久的银行梦。对此,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并不乐观,他曾在某论坛上发言称,国务院的方案提到的是“发起”,而非“主发起”,他认为温州民资还不能牵头办银行。
然而,5月26日银监会出台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可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而村镇银行仍然由主发起行申请设立,只是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至15%。
眼看着农业发展银行被批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杨嘉兴变得心灰意冷起来,他对记者抱怨说:“我的银行梦还没做完,但现在我已经清醒了。这10多天我天天都在休息,以前天天开会到深夜,睡不着觉。”
其实,早在2001年,温州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等9家企业组成的中瑞财团就曾向浙江省银监局上报申请成立民营建华银行。2006年和2010年,温州商界人士又两次提出建立“华侨银行”。结果同样石沉大海。
业界认为,温州民资银行屡不获批的最大障碍在于温州资本的“全民资”诉求。有消息称,能否让民资作为主发起人设立银行,正在制订中的《温州金融改革实施细则》会涉及。关于这一点,本报记者未能从温州市金融办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