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但中国人千年来“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却不那么可靠了。那,当年华老去,我们怎么办?老有所养这一古代的社会要求,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如何兑现?
海峡两岸都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个人的困扰,也是民族的挑战,拿出解决方案正当其时。今年3月,台湾宣布试办以房养老,为养老方式的探索添了一个新的选择,值得大家了解、思考。
是福利不是产业
台湾3月1日上路试行的以房养老计划为期5年,试办对象100人,限定为65岁以上、无法定继承人、低收入但有房产者,性质为社会福利而非市场化运作,资金支持为台湾财政部门的公益彩券回馈金和试办县市拨款,目前已有6400万元(新台币,下同)到账。
主导这项政策的台湾“内政部”解释,台湾有社会救济门槛,但很多老人却申请不到低收入户补助,因为收入和动产部分符合领救济条件,但却卡在不动产上,台湾八成老人有自住房,因为不动产而不能申领救济,但实际生活的确困难。所以,此次试办的以房养老是社会救济的补充,让缺少生活费、孤苦无依又无法领到相关补贴的老人可继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领到生活费。
具体做法是,老人把现有房屋抵押给政府,由代办银行即土地银行按月把生活补贴拨入老人账户,直至老人离世。若生活不能自理时,护理费用也由政府承担。
至于每月领多少钱,将按房子的估价现值、性别、年龄合并计算,由于女性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同等条件下,女性的津贴略低于男性。举例说明,同样是70岁的老人,若不动产估价现值皆为1000万元,男性老人每月可领取3.48万元,女性老人每月可领取3.3万元。此外,房子价值越高,每月领取金额也越高,同样是70岁的女性老人,若不动产估价现值为500万元,每月可领取1.5万元,不动产估价现值为700万元者,每月领取2.11万元,不动产估价现值为900万元者,则可领到2.72万元。
受益面太小问题不少
以房养老针对的是低收入独居老人,且有诸多限制条件,包括抵押房子的公告现值不能超过所在县市中低收入户不动产的标准。符合试办条件又愿意抵押房子的老人有多少?有人认为参与意愿未必太高。一是观念问题,二是如果老人再婚呢?就不再符合“无法定继承人”条件,要中止条约,退还已领款项,这是个不小的麻烦。还有细心人算了一笔账,符合条件的老人抵押房子养老不如卖掉房子去住养老院,卖房子的钱一般够老人在养老院住满30年。此外,以房养老虽承诺在老人失去自理能力后付照顾费用,但到底付多少,如何付,老人没见到实际例子心里不会踏实。
据官方统计数字,台湾现有11万户独居老人,就算此次的以房养老试办成功,尚远远不能覆盖这个群体,况且,养老并非只是独居、低收入者的难题,一些有子女、高收入、有中高档住宅的老人也有养老的困难,特别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传统的家庭养老摇摇欲坠,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没有确立,老人们无论贫富都有老来无依之忧,光靠福利不能代替养老机制的建立。
台湾艺人罗霈颖参加电视讨论以房养老时说,曾亲眼目睹老人被小孩赶出家门,因此下定决心买房,因为养儿防老不可靠。她的计划是70岁以前会一直买房,70岁以后就把名下房产全数卖出,与其孤零零面对大房子,还不如去住养老院,有别的老人做伴。
养老机构人手严重不足
台湾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联合国世卫组织的标准,老年人口达7%的时候,就是老龄化社会,达14%的时候就是老年社会,据台官方统计数字,台湾将于2018年迈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将超过14%,达334万人。到2060年,台湾65岁以上人口将由目前的260万人增长至746万,工作人口比率将从74%降为51%,养老的负担将更加沉重。
台湾不实行计划生育,反而以育儿津贴的方式鼓励生育,但每对夫妻平均生子0.9个,少子化和女性就业率的提升,令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切实际。1997年以后,台湾的养老产业化开始起步,发展迅速,向着居家照顾、社区服务、机构养老多元发展。
但台湾仍视养老产业为公益性、福利性产业,政策上给予不少支持,比如政府建好养老院,交给民营机构管理经营,也有的政府拿出地皮,与民间团体合建合管,或者以低息贷款支持养老机构的建立。目前全台有公营、私立养老机构千家,但仍然供不应求,而且照顾老人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有专业人士悲观估计,真正受到良好照顾的老人只占4%。
高档的养老院设施和服务有较好的保障,但价格昂贵。以台湾知名的“润福生活新象”老人公寓为例,押金至少要先交500万元,每个月管理费、餐费、水电费约1.7万元。若要居住20年,至少要准备600万元,医疗费要准备1500万元,这绝非普通百姓所能负担。
此次台湾试办以房养老,也是希望给中低收入的老人一个新选择,政策立意良善,结果尚需时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