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客户五年理财记:4万美元遭腰斩 赎回屡被阻

2013-03-18 10:34     来源:央视网     编辑:范乐

  随着3·15的临近,全国各地消费者向中国网财经发来的各种消费投诉开始增多,与去年相比,其中金融投诉的增长最快,而渣打银行的理财产品再次成为投诉重灾区。

  日前,中国网财经接到深圳肖女士的投诉,称她在2007年投资4万美元购买了渣打银行代销理财产品,5年后现在的账户余额仅为2.15万美元,亏损接近50%。

  肖女士指出,自己在渣打银行前后购买的两款产品均未收到合同和风险提示等文件。随后当产品出现大幅亏损时,客户经理没有做风险警示,反而对肖女士的赎回要求多加阻扰,致使亏损加剧。

  中国网财经记者致电肖女士在渣打银行的客户经理韩某核实相关情况,韩某表示她需要向上级请示后才能接受记者的采访,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收到渣打银行的任何反馈。

  近几年,渣打这家百年老店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诸多投资者因理财产品巨亏与渣打发生纠纷乃至对簿公堂,是偶然还是必然?林林总总的博弈中,暴露出了渣打银行无法匿藏的监管机制缺失和金融服务方面的漏洞。

  认购合同书只有签字权

  据深圳肖女士讲述,因公司结汇业务,她与渣打时常有业务往来。2007年6月,肖女士前往深圳渣打某支行办理业务时,在一位张姓客户经理的推荐下,投资4万美金购买了一款名为新兴基建(QDII200704)的QDII产品。

  然而,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购买之日起新兴基建便一路亏损。根据肖女士提供的对账单显示,截止2008年11月新兴基建的净值仅为41.67%,浮亏接近60%。

  2008年上半年,肖女士眼见亏损严重,便与客户经理沟通打算赎回产品止损,但却受到了客户经理张某的劝阻。不久后,客户经理张某便调离岗位。随后肖女士也曾与渣打银行其他客服电话联系要求赎回产品,但是渣打工作人员均因不了解清楚而推脱,于是赎回一事也暂时搁置。

  2009年下半年,另一位邢姓客户经理主动与肖女士联系,告知肖女士新兴基建即将到期,并向其推荐了另一款产品。但第二款产品也没有获得预期收益。截止2013年3月13日,肖女士的理财账户资金仅剩下2.15万美金。

  据肖女士回忆,自己当时在网点并没有当即打算购买产品。客户经理张某表示当天可以先签名,后期再补办其他协议,并劝其放心。肖女士碍于事务繁忙,没有过多追问,于是在合同上签了字。事后,在电话沟通的情况下肖女士同意投入4万美元购买该产品。

  肖女士表示,除了最初的签字行为是在柜台进行的,其他时间并未再踏足网点和网络进行操作,从开设理财账户到购买理财产品都是渣打工作人员一手包办的,自己没有收到过渣打寄来的两款产品的任何合同和风险提示等文件。

  更让肖女士耿耿于怀的是渣打银行几位客户经理的作为。肖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在网点办理业务时,客户经理张某曾表示这款产品可随时终止,投资者可以在每月15日和28日登记赎回。“后来张某一时说产品不能赎回,一时说需要在赎回日办理。总之与当时签字时的说法已经完全不一致。而在张某调职后,半年时间无人理会,我只能眼看着资金继续缩水。”

  肖女士表示,这件事让他不再相信渣打银行,虽然以前认为他们是国际大银行,但发现国内和国外服务水准相差太多。目前,肖女士正在向渣打银行讨要两款产品的合同书,以便进行维权。

  据一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刘珺(化名)介绍,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般需先做风险测试,随后再根据选择风险等级匹配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决定购买理财产品,会在客户经理帮助下填写理财产品购买确认书,同时投资者本人需亲笔抄写风险确认书,即便现在手续简化,也需要本人在网络上通读风险提示后再确认。“不可能出现合同的一方拿不到签字的合同书。如果一开始手续不齐全,事后投资者想追究,银行方面也难以脱身。”

  广东国晖(北京)律师事务所朱素斌律师指出,在此事中,“银行在肖女士未设立账户及密码的情况下就直接就从卡里将钱划走替其购买理财产品”,“通过电话购买理财产品却没有签订合同和风险提示”等做法显然不符合规范,银行存在过失。

  但是他同时表示,如果要想证明银行的过错,首先要证明肖女士曾经向银行提出终止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证明难度较大。同时肖女士如果想向渣打银行索赔,要将肖女士与银行最初所签合同核对条款后才可知。

  频遭投诉缘起人祸

  肖女士的经历只是渣打银行诸多苦主中的一例。近几年,渣打的理财产品屡次遭到苦主投诉,甚至有产品曾被曝亏损97%。

  记者通过整理发现,这些被投诉的大部分都是2007年-2008年之间发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普遍期限较长,并陆续在2011-2012年期间到期,正是在这段时间渣打频遭投诉,被曝巨亏的产品应接不暇。

  “2007年下半年起,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资本市场表现不佳,QDII等产品在2007年、2008年几乎全军覆没,成了众多投资者的噩梦。”一位理财分析师指出。但以此概括渣打在理财业务上的诸多问题显然并不全面。

  记者发现,诸多案例中不少苦主都提及,在他们的产品期限已到,想要赎回之时,都受到客户经理各种理由的劝说和阻止,同时数位购买渣打银行理财产品的苦主也都称,客户经理在上一个产品到期后,都极力推荐客户更换新的理财产品。例如,近一段时间媒体披露的渣打苦主张宇(化名),当初在购买美林聚焦亚洲QDII200710理财产品时,渣打银行客户经理没有作风险预警;产品运作期间发现亏损时,但客户经理还是建议继续持有,其遭遇与肖女士的遭遇如出一辙。

  据某外资银行风控部门中层管理人员透露,不少外资行对销售人员的考核是采取打分制,每月必须完成一定的存款,一定的产品销售,以及一定的新增客户等指标。总部压给分行,分行压给下面支行,支行再压给具体的人,层层下压。这一做法导致一线销售部门的理念和风格比较激进。

  客户经理避重就轻、夸大收益,再加之理财服务屡屡出现断点,成为渣打银行的无法回避的管理掣肘。

  肖女士称,这五年间自己换过三位客户经理,目前自己的客户经理已经不是邢某,而是一位姓韩的女性。而张宇也曾同样表示,之前给自己推介产品的客户经理早已辞职,购买时究竟如何夸大收益、隐瞒风险已无法对质。

  “这种流动必然会对客户带来影响。”一位招聘经理介绍,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中有很多高风险产品,如果客户没有好的收益会抱怨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不开心,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离职。而下一任客户经理根本不了解客户和当时的情况,就会推脱,或者告诉客户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产品。

  据悉,目前包括渣打银行在内的三家外资行已向证监会提交基金销售牌照申请材料。“我不明白一个如此不负责的金融机构,怎么能够获得基金销售牌照?届时不是有更多投资者受蒙骗。”这也是肖女士执意讨说法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屡遭投诉的渣打银行来说,从根本制度上去解决前端销售和后续服务中的问题,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内容、具备风险意识,或许才是摆脱“巨亏”、“欺诈”等字眼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渣打银行理财亏损案例

  渣打银行一款QDII理财品被曝巨亏:投10万亏50%

  一位叫张宇(化名)的投资者称,其2007年在渣打买了10万的产品,2012年12月13日到期,账面亏损约50%。他2007年买的美林聚焦亚洲QDII200710理财产品,购买产品时客户经理没有作风险预警;产品运作期间发现亏损时,客户经理还是建议其继续持有;最后亏损成定局,找客户经理却早换人了。

  客户微博控诉渣打理财:15万只剩7000元

  2012年2月底,ID号为盘子(化名)的投资人的一条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盘子称:“三年前渣打银行北京华贸支行给我做了个理财产品,当时投资了2万多澳大利亚元合15万元人民币,下月到期。昨天给我来个电话告已剩下7000元,全部亏损。”但奇怪的是,该微博几天后被删除,博主对于“银行是否给予了相关赔偿”的问询不置可否。而渣打银行相关人员亦以不清楚是否赔偿,未做明确答复。

  渣打银行深陷理财纠纷 宋文洲耗资千万打赢官司

  2008年3月,宋文洲在渣打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巨亏5300万元。面对巨亏,宋文洲将渣打银行告上法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投入人民币1000余万元,同时投入了难以量化计算的精力,终于胜诉,追回亏损,成为个人PK银行成功的里程碑式案例。

  渣打理财产品亏损40% 对账单却纹丝不动

  2007年12月11日,南京市民李玫投入14.95万元购买渣打银行一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直到2008年8月之前,李收到的对账单,产品结余金额均显示为本金。8月,李玫考虑赎回时,此时收到的对账单,突然显示产品出现大幅度亏损。截至2010年11月26日赎回金额度是86335.32元,亏损达42.25%。李玫遂于2010年11月,将渣打银行告上法庭。

  渣打理财产品亏损60% 渣打故意隐瞒亏损信息-

  李先生2007年7月在渣打银行王府井支行购买了一款QDII产品,王先生在购买后的头两个月收到的账单上都显示了账面价值和赎回价格。但是随后一年多内,每个月寄来的对账单上都没有赎回价格,而且账面价值都是一万美元。李先生拨通了渣打上海总部的电话,经过多次交涉后,上海总部的人员表示,相关理财产品的理财经理已经被替换了,并表示该理财产品的价值已亏损60%。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