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成为全球各国央行考虑的“绝招”。日本央行1月22日同意实施“开放式”的货币宽松政策,以结束通货紧缩,该行接受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并与政府达成协议,将共同努力恢复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日本央行以更具约束力的2%通胀率目标取代1%的短期通胀率目标。
2012年,在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紧随其后,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操作。
面对正逐渐形成的全球性货币宽松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余斌表示,考虑到价格改革因素,预计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今年上涨4%。此外,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修复货币政策常规的传导机制、恢复市场信心。在全球经济没有摆脱金融危机、市场悲观预期没有消除之前,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从英国到美国,大西洋两岸的央行高官近来都在警告,许多国家试图以货币政策控制本币,以邻为壑的全球货币战存在愈演愈烈的危险。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认为,全球央行可能迫于各自政府压力,陷入竞相推动本币贬值的货币战。“但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流动性扩张的影响很大。一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恢复、市场预期趋于乐观,流动性扩张的势头就会很猛烈。当然,即使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市场预期没有完全转换之前,局部性的、结构性的流动性泛滥也会出现。这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巨大成本之一。”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因此,一定要监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恢复状况以及市场预期的转变状况,监控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指标和宏观指标,一旦指标出现基本好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须退出。
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市场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趋于悲观,并且全球普遍性的通货膨胀还未形成、美国的财政悬崖危机重重、欧债危机仍未度过危险期、日本政府债务危机也一触即发等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全球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必要进行结构性的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