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标准普尔的一份银行发展前景报告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再次放到了聚光灯下。标普称,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可能会上升到5%-10%,该判断和此前惠誉发布的报告不谋而合。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真的令人堪忧?还是外资评级机构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抹黑?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多年来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情况良好。但如果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银行资产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表示,按照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阶段,2%的不良率是一个合理的水平。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一直以来,银监会高度关注信贷风险,采取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50%、拨贷比达到2.5%以上等措施,这些不仅是着眼于抑制信贷过快增长,更是为了预防2012年后不良贷款可能出现的上升。
远虑还是近忧
两年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银行业的信贷随之井喷,两年1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着实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忧虑。
按照历史经验,当信贷超高速增长时,商业银行往往容易放松信贷的评审,一些盈利能力不好的项目也可能获得银行资金的眷顾。
当时有银行业分析师警告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未来必将出现滑坡,但“那是有远虑而无近忧”。信贷刺激下的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当时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不过,“4万亿投资计划”出炉两年后,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远虑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标准普尔日前的一份报告指出,市场贷款利率料将持续上升,而贷款利率每上升100个基点,将导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184个基点。在极端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未来3年累计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将达5%-10%。
此前,另外两大国际评级机构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虽然除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前景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外,其他两家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展望均为稳定,但三大评级机构均不看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
当国际评级机构报告一再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喊“狼来了”的时候,中国银监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处于“双降”的通道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比去年末下降3亿元;不良贷款率1.1%,与去年末水平持平。在分机构数据中,除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偏高(接近2%)之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不良率均保持在1%之下。
外资评级机构的报告正在遭到广泛的质疑。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外资评级机构的观点显然有些盛世危言的意味,未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可能会有所反弹,但不良率绝不会上升到10%。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中国银行业保持如此低的不良率,但这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尤其是未来的质量。“我们也在关注一些评级机构的报告,不过目前海外确实存在一些抹黑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言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此前表示,在银监会实施了更严格的风险分类和监管后,如果把融资平台、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都加进来,监管当局估计未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会略有上升。他认为,对中国这样的高增长国家而言,2%左右的不良贷款率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比较合理的。
分析机构安邦咨询对标普的判断表示费解。假设未来中国中期通胀率为5%,中国结束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至5.25%,那么按标普的测算,贷款不良率将上升368个基点(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与标普预测的5%-10%有较大差距。
不良贷款拐点是否来临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我国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向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率从高位回落,目前仍处于下降通道,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未来经济下行风险导致“隐性”不良贷款激增,银行业将面临不良贷款余额“单升”的压力。
这种压力已经在2011年一季度有所显现。尽管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较2010年四季度减少了3亿元,但这是建立在今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基础上的。也就是说,201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明降暗升。实际上,仅一季度银行体系就新增不良资产921亿元。
安邦咨询表示,这并不代表一季度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显著恶化,主要的变化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去年12月,银监会要求,对于平台贷款中项目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不足、需主要依靠担保和抵质押品作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如项目自身现金流、担保及抵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贷款本息80%的融资平台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银监会还要求对到期平台贷款不得展期,不得新增,这也导致不良贷款有所增加。
此外,银监会去年要求银行只能给房企发放以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的开发贷款,抵押率不得超过50%。至于平台贷款,一方面银监会已叫停新增贷款(保障房除外),另一方面中国财政收入长期以20%的增速增长,地方财政的偿债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银行人士指出,受节能减排、出口放缓、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信贷收缩、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可能下移到8%-9%的次高增长区间。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可能加大;央行收缩流动性、汇率波动频繁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经济下行可能增加假票据、假按揭、内外勾结作案等操作风险。这些外部因素将制约和减缓银行发展速度,并对未来银行质量下滑带来压力。
监管机构未雨绸缪
对于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在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分化,监管机构已经提前作出了预判。监管部门曾提出,将监管目标从不良贷款的“双降”改为“双控”,甚至要对不良贷款余额的反弹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已经从银监会成立之初30%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加之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继续要求银行实现“双降”恐怕难以为继。
与之并行的是,银监会通过设置较高的资本金要求、拨备覆盖率指标和创设拨贷比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缓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去年即使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商业银行还是集体启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再融资计划。为了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本金要求,去年银行再融资达到了4000亿元左右。今年银监会进一步提高了资本标准,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应保持在11.5%以上,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保持在10.5%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的商业银行而言,这些规定将有效抑制其贷款扩张冲动,这对防止银行单体风险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完全必要的。从长远看,一个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体系将为实体经济持续繁荣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严格资本约束将确保银行业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银行拨备覆盖率来看,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准备也相当充分。2002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为应对不良贷款进行拨备的程度不断提高,2002年的拨备覆盖率为6.9%,2007年达到41.2%。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风险,2008年银行拨备覆盖程度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到115.3%的高水平。根据今年一季报数据,目前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30%的超高水平。有分析师指出,银行未雨绸缪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即使未来不良贷款出现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控的。
虽然近6年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显著提升,但越来越低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让人感到一丝不安。银行人士指出,毕竟现在银行对贷款质量的分类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美化财务报表,银行可能存在少报不良的动机。因此,监管机构在新监管标准中引入与贷款规模挂钩但与贷款质量无关的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增强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前瞻性,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用于经济下行期吸收损失,平滑由于低估或高估贷款损失导致整个信贷周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收益波动。
“现在的情况是,商业银行不良率越低,按照拨贷比2.5%的达标值,银行需要计提的拨备就越多,这样很多银行都不敢轻易核销不良贷款。”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张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