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银河证券特批IPO危害市场

2012-10-10 08:58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辑:王伟

  “现在银河证券却可凭着政府的一纸‘特批令’,超越证监会的规定,凌驾于市场之上,其对市场所产生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筹备多年的银河证券上市事宜近日出现进展。市场传闻,银河证券的IPO已经获得特批,将采取“A+H”模式登陆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高达10亿美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银河证券2013年完成IPO并上市。对于传闻,银河证券并未否认,有报道说,该公司投行部门的一位人士透露,银河证券的IPO预披露信息快要公布了。

  在千军万马挤进IPO这条圈钱捷径的背景下,一家证券商进入IPO队伍并且成为上市公司,并不是一件让投资者太感意外的事。但是,在号称IPO已经实行“市场化”的今天,一家券商的IPO却要用政府特批的形式,无疑是对证监会所鼓吹的“市场化”的莫大讽刺。一个企业能否上市,完全可以比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符合就上,不符合就下。而特批上市就意味着可以绕开法律,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银河证券为什么要特批?原来,按照证监会规定,券商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只能同时控股一家券商、参股另一家券商,不符合“一参一控”的券商,不仅必须在今年5月31日前整改,而且根本不可能进行IPO。但是,银河证券的控股股东汇金公司不仅控股了银河证券,还控股或者参股了申银万国、中金证券、中信建投、中投证券以及宏源证券等多家券商,而且未能按照证监会要求,在今年5月31日前完成整改。证监会“一参一控”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公正秩序,因为每一家券商在市场中都具有高度的竞争性,但由一个大股东控股多家券商,就有可能使这多家券商形成市场上的“一致行动”,从而产生内幕交易,侵犯投资者利益。但是,现在银河证券却可凭着政府的一纸“特批令”,超越证监会的规定,凌驾于市场之上,其对市场所产生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特批上市,在A股市场已经出现过多例,但有幸获得如此照顾的,一般都是大型央企,民营企业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此照顾。某些大型央企在股权结构、盈利指标等某一方面不符合上市的法律要求,按理来说不可能通过发审委的审核,但在政府“特批令”面前,发审委也只能装聋作哑,用手中的权力将这些并不合格的企业送进市场。自然,这些利用政府权力圈到大量募集资金的大型央企进入市场后,尽管被戴上了“蓝筹股”的桂冠,但是,每一个“特批股”对A股市场来说都是一场恶梦,由于体量庞大,它们上市前后总是使市场风声鹤唳,股指急剧下沉,而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很差,因此它们能够给投资者付出的回报也寥寥无几。A股市场长期低迷,这种“特批股”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此次银河证券能够获得特批,同样是因为其控股股东汇金公司是大型央企,很显然,银河证券一旦以特批形式进入市场,证监会所规定的“一参一控”就受到了践踏,投资者的利益也就受到了侵犯。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公开公正公平是最重要的底线。这个“三公原则”不仅体现在交易市场上,更体现在IPO上。企业进行IPO的条件,有公开的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对任何企业都“一视同仁”,而不是区别对待,企业要想完成IPO,惟一的途径便是对照这些条文逐一改进,而不是求助于政府的“特批”。如果认为这些法律条文已经不适应今天市场的实际情况,那就应该着手修改这些条文,让其他企业也能享受到同等待遇。现在,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央企可以凭特批完成IPO,而民营企业则只能望而兴叹,这其中所产生的不公平昭然若揭。

  IPO中存在的特批,证明我们的市场离证监会所标榜的“市场化”还有很大距离,而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资本市场。说到底,IPO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直接涉足到市场中干预市场行为,这样做只会造成扭曲市场、损害市场整体利益的后果,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资本市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基本规律。就资本市场来说,政府需要做的是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而不能利用政府权力来干扰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对政府提出了转变职能的要求,如果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的话,那么,请从结束对某些企业IPO发放“特批令”做起。(周俊生)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