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一股唱衰、做空中国之风,正在慢慢卷起,且有愈刮愈烈之势。先是试图做空中国房地产业,在遭到中国房地产企业强烈反击以后,紧接着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喊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如何如何。这还远远不够,很快地,他们又把做空的目标对准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妄图通过做空中国概念股等方式,唱衰和做空中国的实体企业。
现在,又使出了更加狠毒的一招,做空中国银行。其中,民生银行首当其冲,成为做空机构第一个攻击的对象。其他一些非国有银行,也遭到了做空机构不同程度的攻击。而在做空的背后,不仅有国际投行,还有国际评级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做空机构做空中国银行,并没有把手首先伸向国有银行,而是非国有银行。原因可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大多体量很大、效益很好,要想做空,并不容易;二是国有银行一旦被做空,很有可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出面进行干预;三是国有银行在上市时都引进了外国战略投资者。虽然一部分战略投资者已经赚得钵满盆溢退出,但尚未全面退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年来中国已经习惯了被外国政府、机构、经济组织遏制、做空和唱衰,可以淡然应对、不再紧张。但是,却很难可以掉以轻心。首先,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发展以后,也到了一个转折点,需要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也就是说,隐藏于经济深处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做空机构来说,显然是可以利用的缝隙和机会。做空机构能够如此大胆地做空中国,也是想借这些缝隙和机会,对中国经济发动一次最猛烈的攻击。
第二,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给了做空机构太多的做空机会。前些年,由于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实体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不仅实体产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造成投资者投资实体产业的热情大减,而且产业资本外流现象也十分严重。同时,银行对实体产业的支持也越来越少,使多数实体企业发展越来越艰难,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实体企业“空心化”,无疑给了做空机构做空中国太多的机会和空间。
第三,政府负债急剧上升,也给了做空机构新的做空平台。尽管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尚未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是,地方政府偿债的能力是很脆弱的。多数地方的债务,没有偿债的资金来源,而只能依靠土地收入维持财务成本的支付。在楼市调控下,更是连支付财务成本的能力都越来越弱。更重要的,地方为了政绩需要,仍在继续扩大负债规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化解债务措施,做空机构是有足够的空间对中国进行做空和唱衰的。
第四,银行不理智、不规范、缺乏市场意识的经营行为,为做空机构做空银行提供了工具。别看中国的银行都是世界上最富的银行、最赚钱的银行,实质上,却是世界上最经不起风浪的银行。因为,银行的效益并不是来自于高水平的经营和良好的服务,而是不规范的经营手段和不道德的经营行为。同时,银行信贷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实体经济比重越来越低,虚拟经济比重越来越重的不正常现象。也就是说,银行的风险会伴随着虚拟经济风险的爆发而爆发。做空机构敢于做空银行,也是看到了这个缺陷。
如果说对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实体经济的做空,中国还能淡定以对的话,做空银行,却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了。因为,按照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总体格局和现实状况,做空银行,就是做空政策,做空中国对经济的把控和调节。而欧美发达国家借助美元、欧元等世界货币的特点,随时会以量化宽松等方式,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使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到时,输入型通胀将使中国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
而从目前中国企业和银行的债务关系来看,一方面,由于融资工具比较单一,融资品种较少,绝大多数企业融资都是依靠银行,也就是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在抵押物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向银行融资,主要依靠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债务套”,一旦某个银行债务较大的企业被做空,就会立即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一大片企业出现债务风险。如果做空机构将这方面作为突破口,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总之,做空机构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之后,最终把银行作为做空的新的突破口,是非常狠毒的一招。虽然尚未向国有银行发起攻击,但已经传递出需要引起警觉的信号。政府及有关方面应当尽快拿出应对之策、应对之法,避免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