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财政支出应加大 货币政策宜谨慎

2012-09-21 14: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王伟

  “财政政策可以再宽松一点,货币政策已经比较稳健了。”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接受专访时表示,要发展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地方投资应该更注重质量,而不能只追求数量。

  财政力度应加大 货币政策需谨慎

  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些政策,包括三次降准、两次降息,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步伐再度加快。哈继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银行过度依赖的情况一直未能有效改善,因此,当前的“稳增长”从融资角度需要的就是提供财政刺激,加大财政支出。

  在财政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强的同时,哈继铭建言,“货币政策力度需谨慎。”从国内方面看,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CPI见底后,8月同比上涨2.0%,涨幅重新回到“2时代”。未来几个月,CPI仍有上涨压力。从国际方面看,美国推出QE3后,可能会带来包括农产品、国际油价等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涨。中国是大宗商品进口大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会使得国内通胀隐忧更强。哈继铭坦言,“中国货币政策既被内部因素影响又被外部因素干扰,经济难,政策更难。”

  地方投资需注重质量

  经济稳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稳增长。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工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正成为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仅7、8两个月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已超过十万亿元,重庆、天津等地投资计划就高达上万亿元。发改委9月5日、6日也集中公布了高达上万亿的项目批复文件。

  哈继铭对记者说,从表面看,地方推出了宏伟的投资蓝图,但受制于融资手段的匮乏,最终实现仍然有一定困难。投资应该更注重质量,而不能只追求数量。

  哈继铭表示,“过去地方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银行贷款,另一个是土地收入,但现在这两个渠道都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的能力尚不强。”

  此外,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还要考虑需求承接。如果加剧现有产能的过剩,就不能盲目扩张。反之,若能帮助消化已扩大的产能,就是健康的,是值得支持的。比如在保障房、提高城市化质量等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投资会带来很大经济效应,拉动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楼市调控需双管齐下

  8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过半,达到36个,持平城市则为14个,下降城市20个,与上月相比,价格上涨城市数量明显减少。业内人士认为,楼市整体趋稳的态势明显。

  哈继铭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仅靠简单打压需求很难达到目的,应该对需求进行疏导,给百姓创造投资空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政策方面应该双管齐下,让政府解决低收入者需求,市场解决中高收入者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不动产税来抑制投机性需求。”

  哈继铭表示,一方面可以使住房投资需求合理增长,消化包括钢铁、水泥、铝在内的现有产能;另一方面增大供给,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同时在需求层面,用流转环节和保有环节的税收,来抑制炒作性的需求。既保持了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应有贡献,又防止了房价过快上涨。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鼓励“增量发展”

  国务院日前批准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这意味着债券、股票、信托、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哈继铭认为,中国要发展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未来,中国的融资状况一定会发生改变,更多企业将通过债券融资,银行贷款比重会逐渐下降。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不仅是支持经济的需要,也是金融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民间投资一直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进入2012年以来,多部委纷纷出台了落实“新36条”的配套细则。哈继铭称,“民资36条”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但依然很难落到实处,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进行改革的问题。他建议不仅是金融行业,还包括很多行业的民营企业“增量发展”,鼓励他们大量进入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竞争。否则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经济也会逐渐丧失活力。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