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一些暂时困难,投资信心受到较大抑制。我国股市现状不仅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与我国的发展中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也与其他国家股市的表现相逆。为此,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稳定投资者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
第一, 要继续稳定宏观经济预期,解决好速度和效益的平衡问题。
我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无论对2008年四季度开始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还是对国有控股企业和大型银行的利润情况,都一直有质疑的声音。而有关中国经济因投资拉动难以持续而无法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甚至将一路下滑的说法,也屡见不鲜。这些说法未必没有丁点的道理,但其逻辑却十分粗糙,结论也过于武断。把实际情况告诉公众,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街角评论”、“微博评论”予以澄清,十分必要。
7月31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给出判断,认为“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7.8%的增长速度符合预期,“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中央还认为,通过及时加强预调微调,5月份、6月份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缓中趋稳态势。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7月PMI数据印证了中央的判断。当月PMI为50.1%,较6月下降0.1个百分点。虽属连续3个月下跌,但维持在扩张区间。一般来说,7月是制造业生产的淡季,PMI往年跌幅均值为1.1个百分点;而今年7月PMI仅下跌0.1个百分点,跌幅明显缩小,可谓淡季不淡,显示制造业扩张动力在“稳增长”的政策推动下出现企稳迹象。
又比如备受关注的社保资金问题,有的研究机构曾渲染有巨大缺口,几欲引起人心惶惶。但国家审计署8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8项社会保障资金共计收入28,402.05亿元,支出21,100.17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1,118.59亿元,比2005年增长435.24%,并无支付之忧。
可以说,我国经济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应对起来确实困难重重,但我们不仅应对得了,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也不断检验和夯实了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现在说形势并未“明显恶化”,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基于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忽视,现在没有忽视,今后也不会忽视本国经济的弊端,会继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会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平衡问题。但我们同时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保持自己的优势,维护好改革发展的自信,不可自乱阵脚。
第二,要继续稳定政策预期,努力把政策的制定、执行与公众的预期统一起来。
中央反复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好预调、微调。这既是指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的基调,也应当包含对经济形势的总体把握,对经济增长所需政策手段和力度的把握。
最近有一种声音,认为凯恩斯主义在中国被滥用了,今后应该彻底与之划清界线。他们的具体建议是,政府不要再关注和引导投资,不要再出台有关涉及投资的政策。对这种建议要警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正在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产业升级的任务很艰巨,政府对这一进程放任不管是不可思议的。
在全球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有诸多与他国发展一样的共性问题,也有很多与他国发展不一样的个性问题。
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药方可以拿到中国“一用就灵”,所以,把凯恩斯主义批得体无完肤,并不等于对中国经济决策的帮助。我们的“主义”从来也不是依靠“移植凯恩斯主义”的。
在投资问题上,中央领导表示,“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着力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笔者认为,“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是画龙点睛之笔,无论是信贷投资、民间直接投资,还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投资,都应坚持效益标准。我们不能盲目地说投资多少合适,而是要看短中长效益如何。
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央也再次表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抑制投机炒作,保障合理自住需求的总方针。笔者认为,房地产政策预期几经夯实,应该越加稳定了,即调控的目的、目标清晰,不是不要房地产,而是要健康稳定的房地产。由此,所谓“更严厉”一类的情绪化提法就显得十分苍白。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如果政策摇摆多变、表述含混,则不利于稳定公众预期,会伤害改革进程。对这样的情况,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第三, 要抓紧做几件实事,稳定资本市场预期。
自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提振股市信心”之后,公众期待很大。管理层也推出了诸如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完善退市制度、抑制新股发行价格、打击内幕交易等措施,投资者总体上也是欢迎的。
但是,万事皆可能有疏漏;如果不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不加以反复的论证,有些疏漏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国际板问题。纵观国际政经形势,设置国际板既不迫切不紧急,也不符合国际规范和市场化潮流。可谓不得民心。
面对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期待,维护“三公”原则是天大的事。这既包括对规则的制定、执行、监督,也包括对市场的评价。身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监管层“对市场进行审慎评价”是躲不开的。所谓“不以指数论英雄”的说法毫无价值。
令人高兴的是,7月31日,证监会对股市持续低迷表态了,有关负责人说,“虽然说股市下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盈利预期下降的趋势,但有些反应过头,在悲观情绪的支配下,A股市场存在恐慌性下跌”;“面对市场的大涨大跌,投资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额损失”。
随后,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呼吁上市公司特别是“破净”又有增长潜力的公司,有义务回购股票。8月2日,证监会宣布再次大幅降低A股交易手续费、过户费和期货交易手续费,调整后的收费标准将从9月1日起实施。8月5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拟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打开闸门。这些积极做法值得充分肯定,希望政策效应逐步发酵。
当前的中国股市,需要正面打气,所谓“钻石底不成立”、“指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创业板公司多数是包装上市”、“中国上市公司丧失了成长性”等不负责任的说法,应当受到谴责。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对自己的资本市场可以如此贬损。
笔者呼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资本市场舆论的必要的引导,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国家经济、服务国家整体实力的社会共识。只有获得了理性、自信的资本文化的支持,中国资本市场才有可能加快走向强大的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