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认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高利差”存在偶然因素,而要应对经济结构转型,银行业的“高利差”模式不可持续
本刊特约撰稿/杨澜
2011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在外部需求下降和国内调控趋紧的情况下受到相当大的抑制。然而,与实体经济受影响相反的是,中国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却在高息差、高收费的带动下实现高利润,被外界批评为“暴利”。
针对外界的种种疑问,《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杨澜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杨澜:马蔚华行长,2011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取得了历史性的增长。我想问你的是,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吗?
马蔚华:的确,中国这个银行业去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很高,但是这有必然性,也有偶然的因素。我认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先说说这种增长的必然性。首先,实现利润增长是因为实体经济的表现不错。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是9.2%,虽然同比放缓了,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很亮丽的。中国的银行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由于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决定银行,因此实体经济表现好,银行就会表现好,这是一个必然联系。
第二个原因是银行也利差大。中国现在利差确实是比较大,未来我们还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面临银行“脱媒”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将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差肯定不会一直这么高。
第三个原因是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银行纷纷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有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说,去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率是千分之九。西方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不良率应该是两位数以上,他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业“技术上”已经破产。这么计算的话,假如中国银行的不良率提升几个点,那么去年一年的利润都会被抵消了。但是,正是因为中国银行在这些年经营得好,风险成本低,所以才给中国银行的盈利带来了贡献的空间。
而我们还要注意到去年银行利润高的特殊性。我觉得这个特殊性就是宏观调控期间稳健的货币政策。先后五次贷款加息,有时候可能贷款加息了而存款没有加息,这给银行从定价赢得了盈利的增长。但是,去年肯定是特殊情况,银行业不可能总是这样下去的。
杨澜:对,你强调的是一种银行的盈利方式,但这种盈利方式恰恰让老百姓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没有看到存款利率没有增加。他们其实也是有一定怨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