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央行资产过快增长意味着什么

2012-05-07 09:0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范乐

  如此规模的超发货币,又怎能不引发物价上涨,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呢?

  央行资产规模过快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通货膨胀的爆发为代价的,是以牺牲企业和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末,中国央行的总资产超过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成为全球第一。5年间,央行的总资产增长了119%,于2011年末达到约4.5万亿美元,而美联储、欧洲央行在同期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

  由于央行的总资产主要包括外汇、货币黄金、政府债券等,因此,央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创汇、储备等方面的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但是,同时必须看到,由于央行资产规模的扩大,常常与外汇占款、货币发行、币值升贬、通货膨胀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资产增长过快过慢,除反映这个时期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之外,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短短的5年时间,资产规模就翻了一番,达到4.5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央行。在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居民收入、社会财富、社会购买能力等都还远逊于美国的情况下,央行的资产却超过了美联储,这显然不是一个让人高兴得起来的消息。

  渣打银行近期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的3年,全球新增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去年,虽然中国全面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新增M2的规模在全球的占比反而上升到了52%。而国内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末,中国的M2约合13.8万亿美元,M2/GDP达到了189%,而同期美国M2规模仅有9.6万亿美元,M2/GDP仅仅为64%。可见,人民币超发的现象是多么的严重。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超发的货币不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转,将通货膨胀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因此,超发的货币,必须由本国来消化。如此规模的超发货币,又怎能不引发物价上涨,甚至严重的通货膨胀呢?不管央行是否承认,从去年到现在的物价快速上涨,货币超发都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央行资产规模过快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通货膨胀的爆发为代价的,是以牺牲企业和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不仅是购买能力下降,货币超发还会带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的问题。因为,为了防止货币超发可能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必然要通过收缩货币政策、减少信贷投放来解决。此轮紧缩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打破历史纪录,央票数量也是居高不下。其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融资能力急剧下降,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地下金融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最终走上不归路。去年以来出现那么多企业家跑路以及关闭、歇业,很大程度上,就与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有关。

  造成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增长过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端、低档次出口带来的外汇占款大幅增长。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需要20万亿的基础货币作保证。这样的外汇占款,显然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饿虎”,随时可能冲出来制造通货膨胀惨案。为什么流通中的M2这么充裕,企业却普遍面临融资难,与外汇占款过高也有着密切关系。如何调整出口策略,改变只求规模、数量,不讲效益、质量的出口方式,是今后出口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然,隐患会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和劳动者被外国企业、劳动者“剥削”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而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在世界经济中影响的提高,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幅度还是很大的,不仅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使出口企业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外汇储备贬值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外汇储备贬值,说白了,就是中国劳动者的劳动贬值和各种资源贬值。因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出口,倚仗的主要是劳动力红利和对土地资源、环境等的过度消耗。

  所以,央行资产规模的过快增长,对中国来说,已造成了不小的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弊多利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让央行资产的增长能够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国的经济实力、居民收入、社会财富等相统一,是决策层和管理层必须细细研究、好好品味、多多考虑的问题。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