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支付服务上,消费信贷只是助力的工具,而消费行为才是服务的对象。消费行为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消费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在所有的消费行为中,纯粹以消费为目的活动是金融服务的重点。因此,最高境界的金融消费服务是每一个环节都有银行,每一个支付都依靠银行。银行无处不在,但银行却处处隐身。金融服务环境往往表现为银行对全社会各个消费环节支付的技术与管理支撑能力。每一个产品的功能完善,都需要后台客户信息的整合计算能力的支撑。
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跌宕起伏,评价不一,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节奏与结构的变迁。时至今日,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转型正当其时,消费对经济的源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消费金融的规范与快速发展已不可再被忽视。概述起来,原因如下:
一、经济驱动力在演化,消费将成为经济主流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在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基础设施的落伍,投资拉动具有很厚的先天优势。据1978年到2009年的统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6年后平均在50%以上,2009年达到95%。拉动的经济增长百分点2000年以后达到5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达到8.7%,而消费的贡献率稳定在40%至50%之间,拉动的增长百分点在4%至5%之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大起大落,极不稳定,2008年以后急剧下落。(2009年贡献率-40%,拉动经济增长-3.7%)但是进出口总量和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已达30000亿美元。可见,投资一直扮演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角色。而进出口贸易则是中国经济的动力加速装置,不可或缺。但这样的格局也造成了经济结构上的深层问题。首先,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边际效能已下滑,中东部、华南和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项目的建设已达到较为饱和的程度,虽有余地,但持续性不强。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例上看,据2004年到2009年的统计,增长率分别为26.6%、26%、23.9%、24.8%、25.9%和30%,较以前年度已趋于平稳(2009年增长稍有特殊)。
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和结汇制度带来的巨大外汇储备造成中国经济的尴尬,即人民币对外汇率的升值趋势和对内占用基础货币而输入的贬值压力。经济结构不调整,抑制通胀目标则难以实现。而对消费拉动而言,则其经济驱动力作用恰逢其时。2009年、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分别达到37.4%和38.5%,分别增长了15.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1%,进出口贡献率为零,消费贡献率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47.9%。消费的经济动力作用已在逐步加大。随着投资与进出口驱动力的边际弱化,消费动力作用还会增强。据测算,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韩国为64.8%,日本为66.4%,美国为68%,而中国为50%。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私人购车、旅游消费、出国留学等将迅速发展,休闲将成为居民的主流需求。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已出现端倪。
消费金融的潜力还表现在人口增长及结构变化上。从人口总量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达到13.41亿人。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庞大。这是支撑消费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人均收入低、消费总量却排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
从人口结构上看,劳动人口多,需供养的人口少,储蓄率就高,从而为投资提供资金基础。相反,老龄人口增加,则会导致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更加依赖消费。《联合国人口展望》统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并随后转为负增长。抚养比在2015年出现拐点,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是1.65亿,2020年将增加到2.4亿,2030年则会高达3.4亿。届时,消费增长与储蓄率下降是必然趋势。因此,过去30年的低消费、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未来5至10年,消费在经济总量的占比将会逐渐增长。这些变化必然为消费金融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金融增长的另一支撑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向。到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市化率达到50%会进入深度城市化阶段。据有关机构测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程度将达到55%。城镇化的进程将非城镇的自然消费模式转化为城镇消费模式,从而扩大现代经济的拉动因素,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