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时间:2009-03-27 14:06   来源:新华网

  (姜辰蓉、戴随刚)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根据连续卫星监测显示,近年来,三江源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资料图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一处湖泊拍摄的斑头雁。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后期,三江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植被退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据青海省气象局监测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区植被总体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植被生物量和覆盖度的下降,以及草地优良牧草株数的减少。

  2005年,国家投资75亿元,在包括黄河源头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应对措施。此后,植被生态出现好转趋势。

  卫星监测数据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后,三江源中、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与2003年—2004年相比,2005年—2008年,三江源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3050平方公里,中覆盖地草地面积增加6746平方公里,高覆盖草地面积增加了22.3%。同时,产草量小于200公斤/亩的低等级草地面积减少,200公斤—600公斤/亩的中、高产量草地面积明显增加,大于600公斤/亩的草地面积增加了1倍。

  卫星遥感还显示,有着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泊面积呈明显增大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34.05平方公里和46.32平方公里。

资料图片:一群藏原羚在山坡上觅食(2008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晓刚摄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三江源野生动物数量迅速增多。记者在三江源地区采访时,可看到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在高寒草地上觅食、嬉戏;翱翔于蓝天白云间的雄鹰、猎隼等猛禽,机灵的狐狸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狼、羊群与牧人“和谐”共处的场景也不时映入眼帘。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乡长多才仁说。当地群众认为,三江源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乐园”。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研究员认为,实践证明,近年来,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家在三江源实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高了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生态体系的休养与恢复。以人工增雨为例,仅2007年至2008年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期间,共增加降水115.63亿立方米,对生态改善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意义。各种事实说明,这一地区在经历了近30年的持续退化后,出现了生态恢复的良好趋势。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