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拉萨三小校长边巴:好政策关键在落实

时间:2009-03-24 08:48   来源:西藏日报

  位于团结新村的拉萨三小,汉族班95%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校长边巴在拉萨三小工作20余年来,由于长期接收务工家庭孩子,对于出台的《西藏自治区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他深有感触。

拉萨三小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张黎黎 摄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是一大进步”

  边巴校长说,以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是采取划分片区,就近入学原则,但是一些不在此片区的或者户口不在拉萨的外来务工家庭,就属于片外生源,要向当地学校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九年义务教育时间较长,就给这样的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如今出台的《通知》里明确提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不再交纳借读费,享受和本地学生相同的补助和优惠。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进步和社会进步。

  “教育乱收费现象将得到规范”

  教育收费体制,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是家长反映最多、教育界最头痛的问题。

  从2007年秋季起自治区就已经开始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但是具体做法和管理细则都不是很明确,就导致了收费依然不规范。此次通知实施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问题。

  边巴校长指着《通知》告诉记者,文件里规定各相关学校除按有关部门审批代收校服费以外,不准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含各种借读费、特长班费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报地(市)以上价格管理部门审批并公示。此外还要加强教育监督工作,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避免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边巴校长一方面肯定了《通知》出台的积极意义,同时,他也提出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给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越来越多涌进学校,给学校基础设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进城务工人员本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是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实情,他们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全信赖学校可以把孩子教好。这时教师的责任就更大了,对教师的管理就更应科学化。

  边巴校长建议应该严格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和管理办法。比如节堂规定,不允许老师随意接听电话、会客;加强集中坐班制度,这样学习成绩较差学生才能随时找到老师解决学习问题;年终业务量化考核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要从工作态度、教学情况、教学成绩、考勤情况等方面认真考核教师,同时还应把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纳入整个考核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积极性。

  相关链接

  “我们外来人员非常高兴”

  “免除学杂费?知道知道,这是国家的好政策啊!”在气象局菜市场摊位卖菜的罗大姐热情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她说自己的孩子在纳金小学上一年级,入学方便,没有学费,而且现在连学杂费也免了,这让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心里感到极为踏实。

  罗大姐一家从四川泸州来西藏打工已经9年了,她和丈夫在气象局菜市场租了个摊位,每天把自己在郊区种的菜运到市场卖,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女儿李国庆能读更多的书;如今取消了进城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平等地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了。

  像罗大姐这样一家在西藏打工的家庭还不少,他们的工作遍布各行各业,电焊工、超市营业员、菜农、司机、清洁员,还有的自己开了饭馆、服装店等。当记者向他们询问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感受时,他们都觉得很欣慰,因为这不仅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让孩子们和这个城市其他学生一样享受义务教育,而且家长也能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孩子生活、学习各方面,为孩子营造更佳的学习环境,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务工家庭的负担和压力,让家长能更安心、踏实地工作。

  “我也是城里娃了”

  刘瑜7年前跟随打工的父母到了西藏,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拉萨上学,现在已经是拉萨三小四年级的学生了。这个腼腆的小姑娘告诉记者,他们家在重庆农村,刚到拉萨上学时,她还不能和当地小孩一样直接入学,不仅要参加考试,而且还要交纳一笔不菲的借读费,对他们这个打工的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如今不用交学杂费、借读费后,她骄傲地仰着头说:“我也是城里娃了。”在她稚嫩的心里,成为一个城市孩子,除了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外,还可以为父母减轻很多负担。

  这个懂事的孩子说:“我们家并不富裕,吃的、穿的都不太好,但是免除学杂费后我们可以比现在要过得好点,省下的钱,还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回重庆老家,与那里的亲人团聚。” 她说自己很适应这边的学习,一定会认真努力,以后考上大学,挣很多钱的时候,可以把父母接出去让他们享福。

  孩子用质朴的话语,向我们描述了美好的未来,从这些话语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对这个好政策的感激。(张黎黎)

编辑:陈叶群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