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综述

时间:2012-06-01 15:2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领略华夏历史文明 感知中原文化新风

  ——第十一届“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综述

  (记者樊霞 王晓欣)在这丰收的季节,5月28日至6月2日,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60家中央以及省内外重点新闻网站、境外新闻网站的100多名记者,分赴郑州、三门峡、洛阳、周口、安阳、濮阳、开封7市,寻根问源,亲身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

  悠久历史寻根问源

  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华夏文明在河南绵延不断。四大古都,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令“网上看河南”的记者们受到了深深震撼,纷纷感叹,这次文化采风,让他们找到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轨迹。

  “这次到河南来,我觉得是一种寻根之旅,寻找华夏文明之根,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对华夏文明应当有一种传承的责任感,由感受到感知进而去宣传。”来自光明网的肖鹤说。

  甘肃网记者周国巧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有关历史文化记载,这次真正到了河南,置身于真实的文化发源地,感觉大不相同。这些遗迹和文字让人找到了华夏文明发展的根源,让我找到了很多历史的答案,也让我深刻认识了河南文化的厚重。”

  在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三门峡函谷关,中国企业新闻网的赛晓涛在采访手记中记下了这么几句话:“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创新传承活力四射

  目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众多文化历史景区都在积极探索持续发展和创新传承的形式,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成为河南文化建设的共识。

  九朝古都洛阳的龙门夜景,卢舍那大佛披上了彩衣,美轮美奂;殷墟的保护遗址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开封大力推进清明上河园的文化挖掘,重现宋代的繁盛。第一次来到龙门石窟的凯迪网编辑曾帆说:“夜晚,站在流光溢彩的卢舍那大佛面前,仿佛穿越了千年,又回到了唐朝。”

  不仅是创新物质文化的保护方式,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也正在被深入挖掘。

  在三门峡地坑院景区,一场婚礼表演重现了当年的风俗习惯。“新郎”和“新娘”缓缓走进地坑院中,举行了原汁原味的古代婚礼。要不是有人提醒,中国产经新闻网记者董攀登真以为自己穿越了。“能建成这么漂亮有特色的地下房子,贴在地坑院房子窗户上的剪纸栩栩如生,先人的智慧太让人佩服了。”

  淮阳和鹿邑两地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太昊陵人祖祭典和老子庙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人,到此寻根谒祖、朝拜观光者络绎不绝。环球网河南频道新闻中心编辑曹巧菊说:“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源远流长,在这里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根。”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河南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河南各地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衍出的旅游文化产品,令“网上看河南”的记者们禁不住大呼“太美了”。

  郑州实景大型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嵩山为背景,少林僧侣现场唱诵,春夏秋冬景观变化,佛乐禅音直指心性;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让人沉醉其中。广西新闻网记者黄新跃连声赞道:“太震撼了!表演拥有浓厚的文化背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非常有意义。”

  濮阳杂技《水秀·清华》是大型国际杂技情景剧,在高新科技影像手段和魔灯幻影元素陪衬下,对华夏民族龙文化的精神进行全新诠释。演出中,“网上看河南”的记者们不停地拍照发微博,表现出对古老濮阳杂技的浓厚兴趣。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保护传承,还是融进现代意识的文化旅游发展,河南人的开放、创新、宽容、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都给采访团的媒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西藏网副总编兰芳说:“我们看到了河南快速发展的面貌,感受到了河南开放的胸怀。”

  更多的年轻记者纷纷表示,这次采访受到了一次精神和心灵上的洗礼,进一步了解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华声在线记者郭东亮说:“希望我能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使者,将中原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