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一种精神让人动容(组图)

时间:2012-06-01 15:03   来源:大河网

  记者按: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寻根追梦,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昂扬振奋,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感慨万千,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刻骨铭心,她就是中原腹地——河南;这里有一种精神,高贵,纯粹,闪闪发光,世代传承。

  2012年5月28日至6月3日,记者参加了了第十一届网络媒体看河南采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该省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各界民众在挑战中继往开来,大手笔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善良智慧的河南人民将传统精神渗透到现实生活,推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着中原文明。

  我所寻访的线路是郑州-安阳-濮阳-开封一线,在这条线上,我被一种精神强烈地震撼着,这种精神在宋代的岳飞,民国的刘青霞,现代的三李(李文祥、李连成、李全芳)身上无独有偶地体现着。传统与现代横跨长长的时间轴,遥相呼应。

  安阳·岳飞庙

  在安阳汤阴县,我谒拜了岳飞庙。岳飞作为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他那同仇敌忾、“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相传。在岳飞庙,我被深厚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入口处的“忠”、“孝”两个大字,像两把闪闪发光的火炬,照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朵花中最柔软芳香的花蕊。

  最令人感动的是雕刻在石头上的岳飞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正是这种时刻准备着为了民族大业而献身的气概和磊落情怀,激励着岳飞奋勇杀敌,不顾生死。

  而岳母刺字的雕塑,再现一把儿子的爱上升到民族大爱的伟大母亲,让人动容。岳母原本刺在儿子背上的字是“尽忠报国”,被后人演绎成了“精忠报国”,而不论用哪个字,都一样地表达了那位伟大母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和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

岳飞庙入口处的“忠”、“孝”两个大字,像两把闪闪发光的火炬,照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朵花的最柔软芳香的花蕊。摄影:董凤霞

岳飞书写的“还我河山,尽忠报国”。摄影:董凤霞

  开封·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是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刘青霞(1877-1923)女士而保留。

  当我驻足在这表幽静的庭院时,眼前似乎浮现出了这个乱世时期爱国佳人的音容笑貌,淡雅如兰,高洁如菊。

  刘青霞出生于河南安阳蒋村一个官宦之家,原名马青霞,17岁时奉父母之命嫁给刘耀德,随夫家姓,25岁时丈夫去世,无子嗣。

  刘家是中原有名的大地主,刘家广有土地,他家还经营当铺、钱庄等生意。刘青霞的丈夫嗜鸦片,喜夸富,曾扬言:“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宿别家店。”这一路走过去,全有他家的买卖铺面。据老百姓传说,他曾站在开封城头往地上扔包元宝用的金叶子,在南京游湖时曾站在船头往水里扔金元宝,甚至故意穿长袍,让佣人扯住四个角,一路从闹市走去,将摊贩的东西撞掉,发银赔偿,赔完银子回家。

  刘青霞为人豁达善良,丈夫病逝后,她曾随二哥考察,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半年后她回国,从此把心力倾注在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捐地捐资创办多所学校,且出巨资修建桥梁,开“孤贫院”等。

  刘青霞在1913年曾向孙中山表示愿意将全部财产捐献国家,作建设铁路之用。时值南北分裂,因转办费时未能成功。1922年冯玉祥督豫时,刘家的大部分财产才得以归公,作河南办学经费之用。

  但她的义举引起刘家族人及养子的不满,她后来回到娘家,47岁时病逝于安阳。

  刘青霞的捐赠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裸捐了。辛亥革命成功后,刘青霞的政治声望提高,有“南有秋瑾,北有刘青霞”之誉。

端庄典雅的刘青霞 摄影:董凤霞

刘家宅院的门雕精美,展示出刘府当年富甲一方的实力。摄影:董凤霞

孙中山先生曾为刘青霞题词:巾帼英雄。摄影:董凤霞

  濮阳·三李事迹展

  在濮阳博物馆,我参观了三李事迹展。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三李精神”深深触动和影响了每个参观者。

  淡泊名利的李文祥是一名老军人,参加过很多战役,为解放中国立下了很多的战功,可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主动回老家支援农业建设,并为改变家乡的贫穷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不计个人得失,只讲奉献。

  爱岗敬业的李全芳是热力公司的一名干部,他数年如一日坚持为民服务,只要居民有困难他就会及时帮助,还以他的名字办了“老李热线”。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他仍然冲在一线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扛起“为人民服务”的先锋旗帜

  吃亏奉献的李连成,是濮阳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但自己致富,还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从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到后来的发展企业,他一心为群众着想,从不占集体和群众的便宜。他坚持吃亏就是快乐的信念,带领他们村一步步走向富裕,成为远近文明的小康村,5月8日,在外界的质疑声和村民的敲锣打鼓声中,我国首个“村级市”在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挂牌(注:民间行为)。

  6月3号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李连成在与来自各界的人们辩论该不该为他们村设市。李村长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他质朴的方言再一次打动了所有在场的观众。

年轻时候的李文祥与战友的合影。摄影:董凤霞

李全芳老人的一张张奖状 摄影:董凤霞

李连成村长没有上过学,说出的话质朴却蕴含着大道理。摄影:董凤霞

  寻访中,还遇到吸引残疾人就业的汴锦传承人王素花(开封),倡导禅武精神的少林寺高僧和音乐大典的策划制作者,推动文化自觉的开封市领导……,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从中原文明传承下来的美好精神:爱国家,爱家乡,内敛做人,踏实做事,尽自己所能造福社会,这些都是现代版的“尽忠报国”。

图为王素花(右)在与来自河南网宣处的领导(左)聊家常。摄影:董凤霞

  “汴绣大师”王素花已经76岁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问她有没有什么保养秘诀,她哈哈大笑:“就是心情好,每天都很高兴。我吃饭很简单的。喝粥吃包子,孙子们吃素包子我就吃素包子,孙子们吃肉包子我就吃肉包子。” 这位热衷吸收残疾人就业的老人有一副菩萨心肠,对待员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怜惜。

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