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莅临关中民俗博物院
民俗,千年历史的堆积陈列品,亿万人民的生活创造和智慧结晶。民俗是千百年庶民生活艺术的写照,是普通大众生命与生活文化的里程碑;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复合体,是平民文化的集大成者,洋溢着民族的亲和力;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涵纳着民族血脉亲情和灵魂。挖掘、研究、保护和继承民俗,是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要义。
陕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造就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脉源。其中的民俗传承文化,犹如一口老井,充满神奇和魅力,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宗珍贵财富,是陕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雄厚基础和瑰丽宝库。
在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山脚下,就坐落着一个展示着陕西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艺术的博物院——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博物院占地494亩,南衔五台山,东接翠华山,西与秦岭野生动物园为邻,北有环山公路穿行而过,距西安市中心不足30公里。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创办单位是西安灏文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办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省著名民营企业家王勇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即对民间民俗艺术品进行调查搜集。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向世人展示关中地区的人文风貌,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创建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保存和展示陕西这块皇天厚土的民俗文化,以展现历史、传播文化、传承文明。1997年起,开始博物院的建设准备工作,一方面,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分类、登记。另一方面,组织人力,走村串巷,对各种民俗物品广为普查,登记造册。同时,多方努力,进行博物院的选址等前期工作。2002年7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多方努力下开工建设。目前,博物院抢救、保护和征集得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字画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各种物品共33600余件(套),初步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等四大系列共9个类别的藏品类别;征集到明清濒临消失的40院近千间古民居;抢救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风俗等民俗、民艺、民风、民情的历史风貌。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规模494亩,总投资5.7亿元,是集收藏、研究、整理、展览于一身,融旅游、体验、购物、食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它以明清园林为主体,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民俗文物展览区以数以万计的大型唐宋以来的石雕艺术品、民间工艺品、民俗遗物、名人字画、明清民居为主要展品,充分展示关中民俗、艺术品的传统魅力。古镇浏览区按照明清县城的规制规划设计,由40院迁建来的古民居再现明清时期关中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县衙、店铺、茶楼、餐馆、戏楼、画坊和各种工艺作坊,通过各种民俗表演参与活动凸现关中民俗的特征。文化名人活动区里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演示、签售和文化沙龙等活动,为人们走近名人提供平台。关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则是民俗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立,从多方面填补了我省及至全国文化发展的空白。它是立足我省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和开发优势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项目,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旗舰型项目和基地。目前,全国建立的各类民俗类博物馆(院)多为政府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民间力量兴办的民办民俗类博物院之一;作为民办的文化文物类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我省惟一的一家,开创了我省民办博物院的先河。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藏品规模、类型也有别于一般的博物馆(院)。其藏品既非历代皇家器物,也非出土文物,而是关中地区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习见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物品、器具,各类文娱活动的器物用具。如各种木雕、漆器,马车、风车、水车,配套完整的晚清时期家具、窗棂、门扇,皮影、脸谱、服饰、鞋帽、绣品、织品等,林林总总,一应俱全。这些藏品从民间民俗艺术的角度反映了关中地区民间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和历史风貌。除日常生活用品,还有数不清的各种石雕作品。石人、石狮、石虎、石龟,件件精工细凿,叹为观止;石门头、石门礅、石盆、石旗杆,样样精美绝仑,尽显当年富贵。特别是二百多件饮马槽,均是整块石头挖凿而成,外侧面各种古朴拙雅的石刻浮雕,展现的已不单纯是生活的需要,而是人们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精神图腾,展示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数千个栓马桩多是用渭北青石制成,或人、或兽,或武士、或神怪,胡人、汉人装束不一,神态各异,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是关中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是我国北方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撞击融合的历史见证。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各种建筑也是征集来的各种藏品。特别是四十多进院落,均是收集来的关中古民居。这些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原散落于渭北各地。有的保存还算完整,有的已残缺不全。为了更好地体现关中人民民居的华美风采,博物院在规划中就提出以明清古民居为平台进行建设,将这些古民居按照明清县城的规制规划一一建到博物院中,并将各种藏品分门别类放置其中,各种活动也在之中进行。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关中古民居,以它们永远的真实,使游客身临其境,亲历其中,感受关中人民的日常生活,体验五千年的关中文明,改变了国内多数博物馆中观众对展品只进行静态观赏而不能亲身体验的状况。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收集了陕西地方戏剧曲艺二十余种和关中名点名吃二十余种。这样,博物院建成开放后,不仅用实物藏品营造历史氛围,用明清民居增强真实效果,还将用大量的民间风情、民间艺术活动来渲染生活气象。不仅陈列数以万计的民俗民间艺术的历史遗物,还要复活民间民俗艺术,如陕西地方戏曲、历代婚礼习俗、各种宾宴,古代推拿沐浴、陶泥制作、编织刺绣、剪纸工艺、织布印染、唐代马球、传统灯会、庙会社火、地方小吃等。通过动态的生产生活行为,打破文博系统沉闷的传统展示格局,直接演绎历史,演绎生活,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为品位高、参与性强的民风民情民俗大观园。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作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建设以来,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自身努力下,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博物院一期工程不久就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在博物院的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专门来到博物院,对博物院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博物院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拓进取,不断努力,把民俗展示这一文化产业做好做大。省委书记赵乐际亲临博物馆考察指导,勉励博物院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省长袁纯清多次就博物院建设和发展进行调研考察,对博物院的定位、建设和进一步做大做强作出重要指示。袁省长明确指出,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城镇一体化的思路,坚持还原历史,还原生活,构建和推进博物院建设。要充分发挥民间和社会的力量,把这一文化项目列入各级政府文化工程重点项目,想方设法地解决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院的支持力度,把博物馆打造成民间文化保护示范工程,促进我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西安市政府已经确定将博物院的建设纳入2008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帮助。长安区政府决定,以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依托,规划和建设五台民俗古镇,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农家乐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优势品牌,进一步振兴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杨三省、刘江波、张波、石冰)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