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风中少林》:让传统文化通过商业模式发扬光大

时间:2009-05-20 23:18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新华社记者桂娟)齐岸青,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20多年前就已是成名作家,下海当过老总,经营的公司曾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公司之一;后来又弃商从政,成为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开封市市长助理,期间创建郑州歌舞剧院并担任院长,主创了《风中少林》《云水洛神》等大型舞剧享誉海内外;去年底,他又被河南省政府任命为省文化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担起了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自认为是一名文化产业“操盘手”的他,在如何发掘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商业手段传播传统文化和如何让文化产品走出国门等方面有着诸多切身感受。

  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之根

  “如果说文化产业是树,那么它的根就是传统文化,”齐岸青说,“任何树的生长,都在于根,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根系中吸取营养,同时有责任让母体健康,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关注她、呵护她,不断地去滋养她。”

  5年前,时任郑州市文化局局长的齐岸青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河南省启动了“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郑州市作为这项工程的领头羊,该交一份怎样的答卷?

  几经深思,齐岸青把目光锁定在了最具中原传统文化特性的少林功夫上,并决定用武术与舞蹈相结合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这种定位,使得创意之初《风中少林》就奠定了今日登上国际舞台的基础。

  《风中少林》自问世以来,连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华奖”新剧目奖等大奖,在内地30多个城市连演百场不衰,并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演出,今年初,成功实现了在澳大利亚的33场商业演出。

  《风中少林》的成功并没有让齐岸青满足,他又启动了舞剧《云水洛神》的创作,用时尚的舞蹈语言讲述一个古老的爱情神话,流畅隽永的音乐、华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服装、时尚而前卫的灯光舞美、独具个性的舞蹈人物造型,令观众耳目一新。此外,郑州歌舞剧院还与开封市合作,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搬上了舞台,创作了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青春版)》。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互动的,最忠实的传承,必须是创造性的发展,”齐岸青说,“传统文化需要注入现代的、时尚的元素,需要创新,否则会成为僵死的东西。”

  将艺术精品做成赚钱的商品

  齐岸青说,《风中少林》的目标不仅是打造艺术精品,同时还要将之做成中国最赚钱的商品,走出一条以剧目生产带动剧院建设、打磨精品与营销商品并重的创新之路。

  这种追求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风中少林》在摘取各种奖项的同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创造的经济效益已超过2000万元。《云水洛神》和《清明上河图(青春版)》一经推出,也商约不断。

  基于“精品和商品并重”的理念,从创作时起,齐岸青就注重艺术作品的商业设计,针对市场进行整体包装。为此,专门成立了中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方面跟踪了解市场反响,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宣传、包装的筹备,一方面研究国内外演出市场,研究配套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公益角度看待文化,殊不知,现代商业手段传播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齐岸青说,“这其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相关者变成利益相关者。”

  文化在交流中壮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碰撞、交流中得以创新和壮大发展的,”齐岸青说,“增强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只有一条路:走出去,不断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

  他认为,文化走出国门,应主要通过利益的手段即商业运作来实现。不久前《风中少林》在澳大利亚巡演成功,它的合作伙伴民营企业北京现代人公司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现代人聘请了澳大利亚著名的票务公司、广告企划公司、经纪公司介入项目运作,还聘请了当地的财务人员与法律顾问,前期的商业运作和宣传非常到位。

  此外,还需要自身灵活的机制,尽可能满足国外演出商的要求,并随时适应剧场变化。《风中少林》每次走出国门都在做调整,不断地将武术、医药等传统文化,艺术地融通进去,这也是它越来越受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之一。

编辑:罗煜明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