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汶川地震三周年:新家园难觅灾难旧痕

时间:2011-05-10 16:31   来源:SRC-73

  在四川映秀,一排排风格迥异的现代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河之间。来到这里的人已难想象三年前那满目疮痍的景象。在震源点牛圈沟,山体滑坡遗留下来的碎石块已成为“特卖商品”。 如今,向外来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也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之一。

  在什邡市马祖村,村民刘忠芬震前的两份工作是养猪和种地,现在,“敢借钱”的她开了一家客栈,靠接待游客年收入翻两番,而白天更多的时间,她是村里义务城管,群居生活使村里的许多人有了份新职业。因为“这个地方需要专门的人管理”。

  家园重建给这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汶川、北川、绵竹、什邡的重灾村镇,村民们的生存环境多了更多都市风景,他们走在柏油大道上,穿梭于一座座新学校、新住房、新福利院之间,住“别墅”小楼,感受着提前10至30年到来的景象。

  官方统计的数字显示,目前整个四川地震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完工92.8%。2010年,39个重灾县GDP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共帮助170万灾区民众就业……

  三年,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给灾区民众带来优良“硬件”条件,同时,这里的人们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现在房子是建好了,但腰包还不鼓”,“现代化设施后续维护成本高”,“村上原有的管理理念跟不上发展节奏”。

  陕西师范大学城市研究所研究员王安中认为,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造血功能”,是发展前行的症结所在。未来阶段,应直面现实问题,使社会良性运转,使民众真正融入新家园。

  三年的节点上,四川省政府关注如何让民众的生活更好,未来“让每一户因灾失地农民、城镇受灾群众至少有一人就业”、“妥善安排好特殊困难群众生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软件配套”……

  一个国家的动员造就了家园重建奇迹,但获得重生的人重获幸福还需要时间。正如马祖村村民曾令勇盖房欠款尚未还清,种植食用菌之路也遇到坎坷,虽稍显惆怅,但他依然“享受晚饭后在新家园有路灯的街道,漫步、哼歌”的生活。 (完)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