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三年的北川县老县城,生者早已离去,对逝者的关爱却在延续。
占地0.9平方公里的北川县老县城遗址区内,一座长254米、高18.8米的拦沙大坝方才竣工,它将保证这片掩埋数千名地震遇难者遗体的废墟免遭雨季频发的泥石流侵袭。
北川老县城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全县约2万人遇难或失踪,几乎占到大地震遇难与失踪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震后视察北川老县城时指示:再造一个新北川,可将老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并保留必要的证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前所长葛剑雄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说,除了为历史存照,遗址也为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民众留下永久纪念,能够帮助他们通过缅怀逝者来忘却悲伤。
为“凝固”大地撕裂的一刻,政府机构迄今已花费两年时间。
2009年6月,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成立,随后启动地质灾害治理和建筑物支撑加固工程,守护这座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震废墟,并为来访者开辟一条安全肃穆的祭奠通道。
“保护地震遗址,告慰罹难同胞。”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李正寿告诉记者,震后政府将包括北川老县城在内的四处重要遗址纳入整体保护,使其成为汶川特大地震历史与精神回顾的载体。
除了建立拦沙坝,指挥部还在老县城周围的山体密集铺设防止山石滚落的防护网,并疏浚整治河道,对14处23幢震损建筑进行了加固支持。
据指挥部纪委书记赵凯生介绍,拦沙坝主要用于拦截北川老县城南侧三面而来的泥石流,正在进行的河道治理和防洪堤建设工程旨在消除由堰塞湖泄洪和汛期暴雨导致的河道抬升对老县城形成的威胁。
据李正寿介绍,国家斥资4.2亿元保护老县城遗址,上海同济大学专家于09年底制定出详细保护规划。
他说,老县城遗址不但记录下地震瞬间,同时承载祭奠地震遇难同胞,警示人类敬畏自然,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开展地震科学研究等功能,对它的保护遵循“原真性”、“可逆性”、“分级分类”和“最小干预”等原则。
“例如,对老县城面貌的修复做到‘原址原貌’,对建筑物的支撑加固做到‘可拆卸’,对为接待来访者而建的配套设施做到尽量简化。”李正寿说。
行走在老县城遗址内,尽管约一米高的护栏将来访者与建筑物相隔,但灾难毁灭的过去却清晰定格:因房屋翻折而令人平视可见的吸顶灯、四处散落的衣物与烟头、落满灰尘的布偶、标明“学生出入、车辆慢行”的指示牌、由床单和被套结成的“生命之绳”……种种细节静默诉说着这座县城的往昔。
地震遗址能让人们直观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学会珍惜,胡光伟说。
日本《每日新闻》记者上个月在一篇题为“三年后再访北川”的文章中描写道,“各个灾区均在重建之中,只有此地,整个城区被作为‘遗址’保存下来,不禁让人产生时间已停止脚步的错觉。”
“目前,日本大地震灾民的生活也正在重建之中,如何将灾难的记忆留存后世?”这名记者在文中发问。
“老县城遗址肯定应当保护起来。逢年过节我们可以前去祭奠。”北川老县城居民刘女士说。她有8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
“我们不能忘记,美丽的新县城是用生命换来的。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好好保护老县城遗址”。她说。
2010年5月起,老县城遗址向公众“适度开放”,每天接受1000名事先预约的来访者。
“民众来寄托哀思,对遇难者家属是一种安慰。”赵凯生说。
为保证逝者安息,指挥部树起以中、英、日、韩四种语言书写的标识以提醒来访者举止:“给逝者一份安宁,给生者一份安心”、“亲人安息了,我们还忍心惊扰吗?”……
同时,指挥部将新近修建的防洪河堤同时改建成路,以避免车辆经过集中掩埋遇难者的公墓。
“目前遗址中的纪念主干道原本是县城交通枢纽,是通往北川多个乡镇的必经之路。堤路结合可使车辆绕行,使逝者避免受到惊扰。”赵凯生说。
在距离北川老县城遗址近3小时车程的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内,数十个形同十字架的黑色木质标识矗立在山丘上,标识下方110米深处安息着780余名瞬间被山石掩埋的东河口村地震遇难者。
守园人何先通告诉记者,“这种标识叫作‘穿斗’,是本地一种传统建筑结构。‘穿斗’树立的地方意味掩埋着家庭。希望‘穿斗’能让逝者感到家的温暖。”
然而,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废墟的去与留却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选择。
“映秀的情况与北川老县城不同,我们需要原地安置居民。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留下大片废墟会给人带来阴影。”汶川县副县长刘伟说。
此外,应邀为映秀镇设计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世界知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也持类似看法。
这位曾任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的建筑艺术家在一封写给当地政府的题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信中说,“从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长久的面对这幅残酷的画面,对他们的生活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建议,将此处的废墟渐渐掩埋。
事实上,三年中北川老县城遗址内的悲恸气氛也在悄然变化。
原来黑底白字的条幅和标语渐渐被改为蓝底白字,减少一分沉痛而增添一分平和。同时,指挥部还考虑将公墓上方悬挂的“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字样中的“悼念”一词改为“缅怀”。
赵凯生说,做出这些改变是为淡化悲伤的氛围,伴随地震三周年的到来,希望民众能将悲伤定格。
“根据中国传统礼仪,三年的服丧期应当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告别悲伤!”葛剑雄说。
“我们轻轻的来,我们轻轻的走,留下一份思念,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老县城遗址出口处,静立着这样一块标牌。
[责任编辑:吴怡]